常州掀桌子了,把网约车变成了城市营销的“降维武器”

最近常州干了件大事儿,惊得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事情很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明白:常州官方组织了50个网约车司机,培训上岗,封了个官号叫“龙城文旅推荐官”。

这事儿一出来,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挺好啊,正能量啊,为人民服务啊。

是是是,你们说的都对,但你们看到的只是第一层。

这根本不是什么志愿服务,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针对所有外地游客心智的“闪电战”。

别的城市还在烧钱投广告、找网红探店、搞那些花里胡哨的灯光秀的时候,常州不装了,摊牌了,直接釜底抽薪,把最核心的物理入口给占了。

这个入口,就是网约车。

你想想看,一个外地人,落地常州,他接触的第一个本地活人是谁?大概率,就是那个从机场或者高铁站接他的司机。这是最原生的、最封闭的、最无法拒绝的“一对一”交流场景。在这个场景里,司机就是天,司机就是上帝,司机说的话,就是你在陌生城市里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常州掀桌子了,把网约车变成了城市营销的“降维武器”-有驾

过去,这个入口是随机的。你可能碰到一个沉默寡言的大哥,也可能碰到一个能从国际局势聊到小区菜价的侃爷。这是薛定谔的司机,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现在,常州要把这个不确定性,变成百分之百的确定性。他们要把每一个移动的城市神经末梢,都变成一个龙城行走的人形自走安利机。

这套打法,坏了菜了,简直是把互联网的私域流量玩法,搬到了线下物理世界,属于降维打击。

什么叫私域?就是把用户圈在自己的池子里,反复触达,反复洗脑。微信群是私域,朋友圈是私域。而常州,硬生生把一辆辆奔跑的网约车,改造成了一个个移动的、带轮子的“私域胶囊”。

常州掀桌子了,把网约车变成了城市营销的“降维武器”-有驾

你一上车,门一关,这个二十分钟到半小时的行程里,你就进入了“常州结界”。司机师傅不再是司机,他是KOL,是主播,是你的专属城市导览。他会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你哪个犄角旮旯的包子铺最好吃,会告诉你恐龙园怎么玩才能避开人流,会告诉你天宁寺的香火有多灵。

这比任何广告都有效。广告是高高在上的灌输,而司机师傅的推荐,是带着体温和真诚的分享。就问你怕不怕?

我作为一个曾经在无数个城市打过车的中年人,对此感触极深。你到一个陌生地方,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和确定性。这时候,一个本地“活地图”的建议,价值千金。他的一句“我跟你说啊,别去网上推荐那家,都是骗游客的,要去我家楼下那家,开了三十年了”,能瞬间击穿你的所有心理防线。

这种信任,是品牌玄学,是用户信仰。常州正在做的,就是把这种原本随机产生的民间信仰,进行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批量生产。

他们给司机发统一标识,搞岗前培训,教服务礼仪和文旅知识。这是什么?这是在打造一支正规军。这不是游兵散勇,这是经过武装的城市文化传教士。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我不管你来常州之前对这里有什么印象,只要你坐上我的车,我就有半小时的时间,重塑你的世界观。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常州这波操作,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常州掀桌子了,把网约车变成了城市营销的“降维武器”-有驾
常州掀桌子了,把网约车变成了城市营销的“降维武器”-有驾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这事儿说得跟传销似的,可能有点夸张。但你仔细想想,这套逻辑,是不是典中典的互联网打法?先找到流量入口,然后用内容留存,最后实现转化。转化是什么?就是让你在常州多待一天,多吃一顿饭,多买一张门票。

这套体系一旦跑通,威力极大。它会形成一种可怕的城市“场域”。无论你从哪个角落进入常州,都会被这个场域捕获。从司机A口中听到的小笼包,会在司机B口中得到验证,最后你在酒店前台C那里,看到推荐的宣传单。信息的高度同频,会让你产生一种“全城人民都在推荐,那肯定错不了”的错觉。

加大加大加大。

这就是一种软性的思想钢印。它完美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对权威(本地人)的信赖,和对确定性的渴望。

当然,这事儿也有另一面。

它对游客来说,可能是个福音。但对于我这种社恐来说,这简直就是要把人逼疯!我坐车就是为了放空自己,刷刷手机,或者闭目养神。现在好了,上车跟上班一样,还得接受一场KPI考核。司机师傅热情洋溢地介绍着,我总不能一点反应没有吧?我得点头,得微笑,得说“哇,这么厉害啊”。万一我表现得不够热情,师傅会不会觉得我这个人不行,然后给我一个“乘客礼仪有待提高”的差评?

讲真,我上次去常州,就记得恐龙园门口的烤肠特别大,别的好像也没啥印象了。可能就是缺了这么个司机给我洗脑。

所以你看,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常州这波操作,从城市营销的角度看,是天才般的策划,是把“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理论应用到了极致。他们深刻理解,真正的智能座舱,不在于屏幕有多大,语音助手有多聪明,而在于驾驶座上那个活生生的人。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城市营销的关键,也不在那些高大上的发布会,而在这些流动的、充满了烟火气的铁盒子里。

这是一种掀桌子式的竞争。当别的城市还在比谁的宣传片拍得更炫酷的时候,常州选择直接把餐厅爆了,自己带着锅碗瓢盆,在废墟上开起了流水席。

他们悟了,他们开窍了。他们明白,想让别人爱你,首先得让他认识你,了解你,最后,信仰你。

所以,这50个司机,不是什么志愿者,他们是常州派往人间的第一批“行者”,是城市信仰的播种机。他们开的不是车,是道场。

最后,这一切会导向什么结果?我不知道。也许常州会成为新一代的网红城市,也许这阵风很快就过去了。但这种思路,这种试图将每一个社会基础单元都“芯片化”,植入统一指令的思路,同行看了也得傻。

所以,最终谁赢了?当然是那个卖培训课程和马甲的。至于城市形象,那是个玄学,信则有,不信则无。但能让这么多人心甘情愿地去“传道”,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常州,选了前者。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