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话题全勤挑战赛7月#
初创期的借力突围:海马代工时代
2018年小鹏首款车型G3选择海马郑州第三工厂代工,这是新势力车企快速量产的典型路径。双方共同投资改造生产线,但代工模式在品控和产能上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为后续自建工厂埋下伏笔。此阶段体现了初创企业轻资产策略的利弊。
关键转折:肇庆自建工厂的智能制造突破
2020年投产的3000亩肇庆基地标志着小鹏掌握生产主导权。通过90秒/台的超高效率、264台智能机器人的自动化产线,这里诞生了P7/G9等爆款车型。该工厂不仅是产能保障,更是小鹏全栈自研战略在生产端的落地体现。
产能扩张的全国化布局
2021年后,小鹏以广州工厂(10万辆)和武汉超级工厂(10万辆)构建铁三角产能网络,总规划达42万辆/年。武汉基地采用自研天玑系统,生产效率提升40%,展现从单一工厂到智能生产矩阵的升级。
出海新范式:奥地利SKD模式试水欧洲
2023年小鹏与麦格纳斯太尔合作,在奥地利以半散件组装模式生产。这种规避欧盟关税的轻量化出海,既保留核心技术掌控,又实现低成本市场试探,与传统代工形成本质区别。
代工进化史背后的造车逻辑
从依赖海马到自主+海外合作并行,小鹏的产能建设始终服务于技术迭代需求。其生产体系演变揭示新势力车企的成长规律:短期借力代工突围,中期自建产能筑壁垒,长期全球布局谋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