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9月的新能源车数据,可算让人看明白一个道理:车卖得再多,不如卖得“稳”。蔚小理经历了几年的“三巨头”风光,如今也开始走分化路线,跟国外品牌短兵相接的时候,局势更是逐渐清晰。
先说理想,这次竟然落后了一截。它靠增程式混动打天下的模式,曾经是个明牌——充电焦虑、长续航、家用万能车,一车打五环到郊区都不是事儿。但问题也来了,充电基础设施这两年铺得太快,纯电车的市场接受度迅速提升,政策也不给增程车留后门了,这一波直接让它有点“进退两难”的意思。你说往电车转吧,品牌调性变了;还是靠增程车吧,眼看天花板越来越近。这就像老王开饭馆儿,招牌的锅包肉火了好几年,现在年轻人不爱吃酸甜口儿了,怎么办?
再看蔚来和小鹏,路子倒还清晰。蔚来继续靠换电站和出海开路,ES6和ET5卖到了东南亚,总算是“真枪真刀”地在海外市场打响了第一枪。小鹏押宝自动驾驶,这次算是踩得精准。2025年新规明确要求城市自动驾驶,车企正好卡着升级,政策一推,再叠加它的自动驾驶技术先发优势,业务逻辑瞬间顺了很多。可能说,蔚来这一波像跑马圈地的小张,小鹏则更像是技术驱动的程序猿小李,各走各的道,但谁都找到点自己的立足点。
再看特斯拉,从“鲨鱼”变“鱼”。Model 3和Y多少年没大改,FSD(全自动驾驶)又迟迟进不了中国市场,而国产品牌在智能驾驶、语音助手这些方面“跟着学”变成“带着定规矩”,特斯拉这一波是真的被带了节奏。这也提示一个大趋势:如果你的科技树长时间停滞,市场会毫不留情地淘汰你。这对消费者而言,说白了就是“再大的牌子也没啥信仰可讲,我只看你真能对我的需求有多少匹配。”
至于岚图和极氪,这俩话题小但涨势快。岚图的路子在于背后央企“打包票”,听着稳妥,适配了部分顾客“新锐但求稳”的心态。极氪则是年轻人的“潮牌”,特立独行,这种策略虽然销量暂时比不上巨头,但每卖一台,都像抓住精准用户。信息量讲究,服务到位,还在品牌构建上更有逻辑,这类走“专精”路线的品牌,未来说不定能在领域上做出爆发。
所以这数据怎么看?局部的销量起伏没啥,重要的是看“厚度”——谁服务扎实了,谁品牌稳固了,又有谁能真正把车一步一步卖到国外并站住脚。接下来拼的,不是撒网式销量有多大,而是留住顾客的能力多强。
写到这,不禁想问:理想能转得过来吗?蔚来和小鹏能继续稳住吗?特斯拉,还有没有大招能杀回来?接下来的新能源故事,越来越见分晓了,你更看好谁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