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网上有个事儿闹得是沸沸扬扬,说的是一位在抖音上有着七百多万粉丝的大网红,叫“张教官”,他刚买的一辆长城魏牌高山新车,在高速上开着开着突然就趴窝了。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急眼,新车,还是在高速上,想想都后怕。
一开始,大伙儿都挺同情这位网红的,觉得这车企也太不靠谱了,新车出这么大的问题,必须给个说法。
可谁也没想到,这事儿后来的发展,简直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波三折,最后还来了个惊天大反转,把一场看似普通的消费者维权,活生生变成了一出让人大跌眼镜的“流量生意经”。
事情是五月中旬发生的。
这位“张教官”开着他那辆刚提不久的白色魏牌高山MPV,在高速上行驶了一百多公里,车子就突然出现了故障,彻底动不了了。
作为一名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红,他立刻就把这件事发到了网上。
视频一出,粉丝们瞬间就炸了锅,评论区里全是声讨长城汽车的声音,要求他们必须严肃处理,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这阵仗,可以说是把长城汽车直接架在了火上烤。
面对这么大的舆论压力,长城汽车的反应也算是非常快了。
事情发生的第二天,他们就马上联系了“张教官”的团队,并且拿出了非常有诚意的解决方案,而且不是一个,是三个,让对方随便挑。
第一个方案是,马上提供一辆代步车,保证网红的日常出行不受影响。
第二个方案更直接,就是二话不说,直接给换一辆全新的同款高山MPV。
第三个方案,是双方共同找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把这辆故障车彻彻底底地检查一遍,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把故障原因找出来。
按理说,这三个方案,尤其是直接换新车这个选项,对于任何一个买车遇到问题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都算是相当有诚意、非常给力的解决了。
可让人想不通的地方就在这儿,面对车企给出的这些选择,“张教官”团队的态度却很奇怪。
他们既不要代步车,也不急着换新车,特别是对于那个能找出问题真相的第三方检测,他们是反复地拒绝,就是不同意去检测。
这就让很多人开始犯嘀咕了,你车坏了,现在人家愿意给你换新的,你还不要,让你去查查到底为啥坏的,你也不去,那你到底想干啥呢?
维权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吗?
怎么到了他这里,反倒像是故意不让问题被解决一样。
接下来的事情,就更让人看不懂了。
有天凌晨,“张教官”的团队突然冲到了长城汽车的4S店里,又是拍照又是录像,搞出了一副“维权无门、被逼无奈”的悲情戏码,连夜制作所谓的“维权素材”。
这种操作,明眼人一看就觉得不对劲,哪有正经维权是这样大半夜跑去摆拍的?
这不像是解决问题,倒像是为了把事情闹大,故意在制造舆论素材。
而真正让整个事件性质彻底改变的,是长城汽车随后公布的一段录音。
原来,长城汽车在和对方沟通的时候,留了个心眼,把整个过程都录了下来。
这段录音一放出来,所有人都惊呆了。
录音里,“张教官”团队的人根本就没怎么谈车辆本身的问题,他们反复强调的核心诉求,竟然是“商业合作”。
他们明确表示,换车、赔偿这些常规方案都没有“诚意”,只有跟他们签一份长期的“商业合作”合同,比如让他们做品牌代言人、拍广告视频之类的,这事儿才能算完。
录音里甚至还冒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说他们这么做,是想“给魏建军(长城汽车的董事长)埋个雷”。
这下子,真相大白了。
闹了半天,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消费者维权,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碰瓷”。
他们利用车辆偶然出现的故障,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再利用手里七百万粉丝的流量作为武器,来要挟车企,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一个车辆问题,而是想敲一笔价值不菲的长期合作合同。
所谓的维权,从头到尾就是一场戏,剧本早就写好了,就等着车企往里钻。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流量要挟,长城汽车这次没有选择花钱消灾、息事宁人,而是选择了硬刚到底。
他们的应对方式,也给很多企业上了一课。
首先,他们有自己的底气。
他们公布了一个数据,说魏牌高山这款车上市以来,卖了将近一万辆,从来没有发生过和“张教官”这辆车类似的故障。
这个数据说明,这次的故障很可能只是一个偶发的个案,而不是产品存在普遍的质量缺陷。
其次,他们死死抓住了“检测”这个关键点。
你不是说车有问题吗?
那我们就按规矩来,找个权威机构检测,让事实和数据说话。
这一招直接打在了对方的软肋上,因为对方心里有鬼,最怕的就是真相被公之于众。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招,就是公布录音。
在铁证如山的录音面前,之前的一切表演都变得苍白可笑。
“要商业合作”“给董事长埋雷”这些话一出来,这位网红的“受害者”人设瞬间崩塌,舆论风向也立刻调转。
之前同情他的网友们,现在反过来指责他吃相难看,把维权当成生意做。
大家纷纷转而支持长城汽车,认为企业就该这么硬气,不能惯着这种歪风邪气。
这件事给我们的触动还是很大的。
在现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当一个人的影响力大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可以凭着粉丝量去绑架和要挟任何人。
但这件事恰恰证明了,无论流量的泡沫有多大,在事实和真相面前,终究会不堪一击。
更重要的是,这种打着维权旗号、行流量敲诈之实的做法,伤害的不仅仅是某一个企业,它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
如果“狼来了”的故事演得多了,以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普通消费者,他们的声音可能就会被淹没在质疑声中,他们的维权之路也会变得更加艰难。
所以,企业坚持用专业的流程和规则来守护自己的底线,其实也是在守护一个公平、健康的营商环境,这才是对所有消费者、对整个市场最好的交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