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调节酿祸,安全设计缺失让人心寒
那天上午,家里出门看病。商务车,空间不小,但还是有点挤。老婆坐第二排右边,小女儿在左边,儿子被安排到第三排——说实话,这种布局也不是第一次了。孩子们都喜欢最后一排,说能躺着玩手机。但没想到,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出了大事。
红绿灯前停下,我还在琢磨医院停车位难找的问题。突然听见老婆喊,说女儿把座椅调得太低了。我回头,只看到儿子的脑袋卡在座椅下面,一动不动。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下车检查才发现已经没气息。这种场面谁遇上都扛不住。
其实群里早有人聊过这类事:多座位的大车,看着宽敞,其实最后一排根本不是给成年人准备的。有师傅说:“你别看7座大,后头那俩位置就是凑数。”尤其是新出的那些新能源车型,为了空间和舒适,把传统燃油车上的限位器啥的全省掉,就怕你不能把二排放平变床似的。但真要是出点状况,那些原本保护人的小零件反而成了隐患。
我记得以前修老款MPV的时候,还特意拆过滑轨限位块,就是个不起眼的小方块,却能卡住滑轨,不让座椅无限制地往后推。这东西其实挺关键,有它的话,即使孩子胡乱操作,也不会直接压到后面的人。而现在的新车呢?很多厂商图省事或者炫酷干脆就去掉这项设计,要么就是做得很马虎——销售顺嘴一提:“我们这可以全平躺,比老款舒服多啦!”可没人提安全距离这种细节。
还有个冷门配置我之前真没注意过。有些高配车型会加装“儿童误触防护”,类似于电动窗户防夹手功能,但用在座椅上却很少见。不知道是不是成本问题还是厂家觉得用不上,总之实际生活里几乎没人用到这个配置。而且多数家庭对儿童安全带、专属安全座椅也都是糊弄过去,“短途不用吧”、“他自己会坐”……但只要一次疏忽,就可能出大麻烦。
再说回来,现在流行什么电子外后视镜、隐藏式门把手,还有半幅方向盘这些花哨玩意。在微信群聊的时候,有哥们吐槽:“雨天摄像头起雾,你敢高速?”还有邻居阿姨开新款SUV,每次倒库总抱怨屏幕延迟,“画面慢半拍,上次差点撞电瓶车。”维修师傅也经常念叨,“电子设备越多越容易坏,到时候黑屏你咋办?”
至于那个半幅方向盘,我试驾时真有点抓瞎,新手更别提,大转弯根本打不过来。一圈半下来,两只手跟跳舞似的乱窜。有朋友自测,在市区掉头直接蹭到了隔离墩,说以后坚决不用这种造型。“赛道归赛道,民用归民用,”他说,“厂商就是想噱头。”
讲究创新固然好,可不少所谓的新设计纯粹为了营销,为炫技而生,对日常使用并没有太多实际帮助。有些品牌甚至连挂挡杆、雨刮拨杆都取消,全靠触控屏操作。师傅私下嘀咕,这样万一死机或断电,你连雨刷都开不了。“以前机械结构虽然笨重,但坏起来有迹可循,现在电脑一下子罢工,全靠运气。”
最近听朋友讲,他家换了一辆号称智能化满配的新能源SUV,用了一年不到,各种小毛病不断:显示屏偶尔黑屏、感应门锁失灵、电动车窗自动升降时夹住娃娃的小胳膊,好歹还算及时发现。不禁怀疑,这些高科技到底为谁服务?
所以回望那场事故,不光是父母疏忽,更暴露出汽车厂商对基本安全冗余的不够重视。如果当初二排有个限位器,如果最后一排空间稍微留足一点,也许结局就完全不同。从业这么多年,看惯各种奇葩故障和无厘头创新,有时候真的希望厂家能脚踏实地,多问问用户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未来感和科技范。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维修圈微信群聊天记录及线下养护经验分享等碎片信息整理,如遇具体技术细节以实际车辆为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