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妄想!欧盟要求中国转让电动车技术?中方:合作可以,技术免谈 ——和菜头风格重组1000字版
有一件事,乍一听令人忍俊不禁——欧盟居然在中欧电动汽车谈判桌上摆明说:中国电动车想进入欧洲市场,就必须把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交出来。这气势,恨不得直接把别人辛苦熬出来的“绝世秘籍”据为己有。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回想起几十年前的中欧汽车合作——那时我们是小学生,低三下四地向欧美企业请教,而如今,时光倒流,身份彻底调个了儿:欧盟忽然也开始向我们“讨教”核心功夫。
这算什么“平等合作”?谁家强者义务“分享”自己的饭碗?能手工艺人收徒,还得反过来教会师父怎么雕花?这画风,比肥皂剧还离谱。
先说说当年的“落魄时光”。80年代末90年代初,满大街挥舞的桑塔纳、捷达,那是只属于外国和合资品牌的江湖。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简直像一张白纸,发动机、变速箱都靠进口,能造出一辆像样的“国货”几乎是痴心妄想。那阵我们打开大门,几乎连底裤都快脱了——给股权,让配套,屈身做学徒,还得小心翼翼求人家来建设流水线,让我们的工程师能混进去观察流程,工人学拧螺丝,工程师趴图纸描线条,连瞄一眼核心结构都倍感珍贵。不提白送技术,能让我们碰一下顶级设备都算破天荒。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欧洲老师傅拿捏得死死的,“传经送宝”?你想都别想。只能自己“土办法”上,工厂里拆机器,自己画图纸,甚至为了研究电池,把进口电池拆成粉末分析。苦苦一二十年,就像苦行僧熬成了高僧。
再看今天,风水轮流转。当年人家不肯给的技术,我们自己啃下来了。长城皮卡驰骋在中东沙漠,奇瑞发动机卖回欧洲,比亚迪、蔚来、理想等新势力把中国车打进了全球高端市场。
尤其是新能源这一赛道,改变更是剧烈。一夜之间,“德系三驾马车”变成了“理想沙发、问界智能、比亚迪性价比”。老板们坐在国产智能车里,舒服得像在自家客厅。曾经“神坛”上的丰田、本田,竟然被中国车冲击得狼狈不堪。现在,全球每销售三辆电动车,就有一辆是中国制造。数据不会说谎:我们成了世界第一。
可欧洲人也不是吃素的。2023年,中国电动车销量在欧洲猛增,比亚迪、蔚来接连建厂。欧洲车企份额暴跌,大众、宝马的“神话”被迅速击穿。本来这局面,依理就该自我加强修炼,结果欧盟索性一招“技术换市场”——你想来建厂?先把电池正极材料、算法这种压箱底的东西交出来给合资企业。明眼人都懂,这种拿命门技术做门票的买卖,哪有好下场?核心技术一旦交出,等新合资企业学会了,剩下的只有被一脚踢开的结局。几十年中国苦修至今,怎会甘心拿命换点眼前小利?
理所当然,中国车企这次不接招。比亚迪表态:可以在欧洲建厂,技术免谈;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产,工艺全部闭环,操作手册全是中文。欧盟虽不死心,还妄想通过漏洞、小动作“挖墙脚”——比如对中国企业补贴发起调查,再私下引导合作。对此,中国商务部直接亮剑:新版“禁止出口技术清单”明确写入电池核心技术。换句话说:门已经焊死了,想偷鸡?绝无可能。
当然,欧洲本家也不是铁板一块。有的国家清醒,像匈牙利、塞尔维亚,绕开欧盟条条框框,请走宁德、比亚迪进厂,带来就业和GDP,比小心眼算计划算多了。西班牙与奇瑞合作,核心还是自主掌控。事实证明,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才有前途,强买强卖只会自讨没趣。
简单说,技术就是命门。当年我们熬科技、学工艺可没见欧洲企业“倒贴”技术——如今我们靠真本事赢来的创新,凭什么撒手送人?谁真想要核心科技,不妨学我们那样自力更生搞研发。至于伸手要现成货?省省吧!
今天的中国车企,再也不是当年寄人篱下的学徒。从柏林到马德里,从挪威到南非,比亚迪的电动车续航甩宝马几十公里,蔚来的换电机比特斯拉还密集。实力说话,不服不行。
合作当然欢迎,但“核心技术”四字,是底线。三十年酸楚换来的教训只有一句:压箱底本事,只能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你想耍小聪明,试试无妨——但想拿走我们的“秘籍”?痴心妄想。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