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国内新能源榜单一出炉,数据让我挺迷惑的。鸿蒙五界加起来卖了68,216台,看上去还行吧,毕竟去年同期差不多才四万多点。这成绩不像表面那么不给力,但细看车型拆分,好像又反映出了一些结构上的尴尬。
我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他买车就那种喜欢看数字的人,他说:你看问界,销量几乎是一骑绝尘了。 问界10月零售达到了44,352辆,咱们不能小觑。可他又补充:智界那边总共也才1万零1千多点,但S7就像个陪衬。 智界总的子品牌还包括了尚界和享界,6284辆和5465辆算是搭配,或许就是那几款中实际能跑出点成绩的车型。
但最奇怪的还是那辆售价23万起的智界S7,转头看销量居然只有1201台。你说,这是不是个一个车子,撑死千几台是不是载不动的数?我觉得也不全是车型的问题,更像是一场产能与市场认知的博弈。
然后再说说尊界S800,这个70万起的车,一下子就卖出了1970台。这个价格,本身就把门槛拉得很高了,能冲到这个价格的,基本是商务车队、一些高端酒店集团的关注点,别人都说买它不冲动都难——可以当移动会客厅、站在珠宝店门口做宣传车,装个高端商务范儿,这波销量就能被稳定拉一拉。
但问题是,这两款车的销量差异,真让我觉得,价格并不是唯一因素。问:为什么售价便宜的S7遭遇了被反杀?我琢磨着,这车排产从九月就紧得发条,店里基本是不让普通用户试驾。你说现场车不是拍宣传大片,就是调度给媒体(这段先按下不表)试驾体验完全被挤压掉,普通人连个试一个什么的资格都没有,能抱着试试的心情掏二十多万买个都摸不到方向盘的车,心里还真是五味杂陈。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就是这辆S7的内饰,感觉还不错,但实际体验却像个只看不摸的高端模型。卖家说试驾排队排到头疼,其实就是排不上。这个事儿让我觉得——一方面是供应链的紧张,另一方面是品牌对市场的认知还没有完全拉开差距。
对比一下同级别车,比如Model 3、深蓝SL03,价格差不多,配置也差不多,但为何问界S7的市场反应不那么乐观?(这是我没细想过的,算是个猜测)可能是消费者对品牌和体验还存有疑虑,或者这辆车的全栈智驾没有带来预期的附加值。看得更透一点:S7的定位有点摇摆不定——全栈智驾首发,但价格直逼竞争对手,体验又落在后面一筹,谁试谁知道。
而且,华为的ADS在问界也能体验,加上越发成熟的底盘调校,潜在买家会想:加点价格,买个更成熟可靠的。 再一点:年底可能要出M9,放眼望去,市场的内卷越来越厉害,谁都有个更好的叫牌理由。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观察到,品牌内部分裂和资源内耗也在倒逼这些新车。很多厂家,尤其是兄弟品牌之间的竞争,变得像群狼一样,排队抢有限的市场份额。问界能快速布局,靠的不是单一车型,而是整个生态链。而这条链的短板就在于车型结构的平衡——一味追求高端不一定销售好,而一味靠价格低又可能亏损太快。
我试图想象:假如S7年底还拉不出交付曲线,错过旺季,那它下一步会是怎么走?这个问题困扰我,好像不仅仅是个销量问题,更牵扯到研发端的成本压力、供应链的心态调整。
记得一个修理工跟我说:你看,一台车的芯片成本差不了多少钱,但生产出来就是要看产能,能不能快速反应市场。 这你可以理解成,供应链其实就像我们每天吃饭,菜是不是及时供应、菜价是否合理,决定了餐厅能不能撑下去。而在汽车这个行当里,供应链的长短和弹性变得更关键。
其实我一直挺不喜欢盯单一数据去判断一个车的好坏。这个市场,确实太复杂。问界销量高,但很多都是企业采购,要不就是资金链宽裕的圈钱队伍。我也觉得,销量高不代表最终就能站得住脚。还是得看厂家的产能调度、供应线弹性,让车能货真价实地交付给那些真正想买车的用户。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问:你觉得,现在汽车行业的营销战略是不是变成了造神运动?还是说,大家都还在摸索中,期待下一次的技术突破能变成真正的市场爆点。但老实说,技术再牛,能不能拉得动销量,还得看用户心里的那根弦。
(这段先按下不表)还有一点——我觉得,未来的市场,可能会像拼盘式选车一样:你不再单纯看价格或配置,而会关注这个车到底能不能在日常使用中少折腾、少烦心。比如去年我朋友买的那辆A级车,就是因为维修方便、空间合理、油耗稳定,反倒在真人体验中胜过那些配置拼盘的豪车。
没细想过,可能也正是这种细节体验才是最终决定胜负的关键。你是不是也发现,现在消费者的脑袋比以前更聪明了?他们开始在意那些你用数字描述不出的感觉。
讲到这里,有个疑问:在资源有限、产能受限的情况下,厂商是不是还应该加大体验式营销,让用户真正试过,才会心甘情愿掏钱?(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推测,现在还没有完全验证)不过其实我觉得:体验比广告更重要——这或许也是那些结构性尴尬的车,销量不如预期的原因。
这个市场的变数其实很多。比如说,年底会不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有没有可能突然大规模补贴?或者因为某个零部件的断供,导致今年的产能突降?这些都让人猜不透。
但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汽车行业这盘棋,远比表面看上去要复杂得多。有没有想过,下一款爆款,或许就藏在这个结构尴尬中?还是,真正的杀手锏其实早就悄然出现了,只是我们还没发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