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区车库里的风景,变得有点快。
前两年,理想和蔚来的车主们还占据着充电桩的鄙视链顶端,大家见面点个头,都透着一股“新中产同好会”的默契。现在不一样了,地库里悄无声息地冒出了一大堆挂着各种新标的车,尤其是一些带华为Logo的,停在那儿就像个沉默的入侵者,气场很足。老牌BBA的车主们依旧云淡风轻,但那些曾经的新势力“显眼包”,反而有点泯然众人了。
我一个朋友最近就在为换车的事儿焦虑,他把市面上所有三十万上下的新能源车都研究了一遍,配置表倒背如流,最后跟我说,感觉买哪个都是在下注,而且是那种开牌周期特别短的注。他说,现在买车,感觉不像在买一个耐用消费品,更像在买一部手机,一部三十万的手机。
我听完一愣,然后觉得,这哥们儿可能无意中说中了本质。
我们今天看到的国内新能源车市场,这场卷到飞起的淘汰赛,本质上已经不是传统汽车工业的战争了。它是一场被极限压缩了时间尺度的“智能手机战争”。我们正在亲眼目睹一场“诺基亚时刻”在汽车行业的加速重演。
咱们可以拉长时间轴,用后视镜看一看。大概十五年前,诺基亚如日中天,全球市场份额甩开第二名好几条街。那时候大家讨论手机,聊的是什么?是抗不抗摔,待机时间长不长,和弦铃声好不好听。诺基亚把这些“功能机”时代的核心指标做到了极致,就像过去一百年里,传统车企把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玩到炉火纯青一样。
然后,苹果带着iPhone来了。它带来了什么?它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物种,一个全新的评价体系。大家忽然发现,原来手机的核心价值可以不是通话和短信,而是“智能”和“生态”。App Store的出现,让手机变成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展能力的平台。从此,战争的维度变了。诺基亚不是被更好的功能机打败的,它是被一个叫“智能机”的新物种降维打击了。
现在,你再回头看我们的汽车市场,是不是味道一模一样?
当传统车企还在纠结于零百加速快了零点几秒,底盘调教是偏舒适还是偏运动的时候,华为这样的“野蛮人”进场了。它们带来的不是一辆更好的车,而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定义”——一个带轮子的、可移动的智能终端。
它们在跟消费者沟通什么?它们不怎么聊三大件,而是聊你的手机能不能无缝流转上车,车机系统卡不卡,智能驾驶聪不聪明,能不能像Siri一样随便使唤。这套逻辑,消费者,尤其是被智能手机深度教育过的年轻一代消费者,是秒懂的。因为这本质上就是把我们过去十年选手机的经验,原封不动地搬到了选车上。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新势力的发布会,花在讲“三大件”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花在讲芯片算力、屏幕素质、语音助手、智能驾驶方案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根本就不是汽车发布会,这是科技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汽车手机化”的战争里,有几类玩家的处境和打法,特别值得捋一捋。
第一类,是“苹果”的模仿者,或者说追随者。它们试图建立自己的封闭生态和高端品牌形象,比如早期的蔚来和理想。它们非常精准地切入了特定的用户群体,通过极致的服务(换电)、精准的产品定义(奶爸车),迅速建立起了品牌护城河和用户粘性。这就像早期的苹果,用独特的iOS体验圈住了一批高价值用户。但问题是,当市场竞争加剧,特别是当更强大的“安卓军团”发起总攻时,这种依赖特定长板的模式就会受到巨大冲击。一旦你的长板被对手跟进,或者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压力就会陡增。理想最近的挣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模式,被对手像素级地复制,甚至用更低的价格实现了“平替”。
第二类,是携带着“安卓军团”打法和基因的玩家。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华为和小米。它们自己不一定亲自造手机,但它们提供了一整套成熟的“安卓解决方案”——鸿蒙座舱、智能驾驶系统。它们把最难的智能化部分做成了一个标准化模块,然后赋能给一众传统车企。这套打法太熟悉了,就是当年联发科提供“交钥匙”方案,让无数山寨机、二线品牌瞬间拥有了制造智能手机的能力。
华为的问界系列,本质上就是汽车界的“Turnkey Solution”。它让赛力斯这样的传统车企,一夜之间补上了智能化的短板。消费者买问界,真的是冲着赛力斯的底盘和制造工艺去的吗?大部分人其实是冲着那个HUAWEI标,以及它背后代表的鸿蒙生态和智驾能力去的。这是典型的“认知大于事实”。华为用自己C端消费电子的品牌势能,强行给合作伙伴抬轿,实现了降维打击。
第三类,是还在用“诺基亚”的思维方式挣扎求生的传统巨头。它们不是不努力,它们也推出了很多电动车,也装上了大屏幕。但骨子里的基因很难改变。它们的组织架构、开发流程、供应链管理,都是为燃油车时代设计的,讲究的是稳定、可靠、安全,迭代周期以“年”为单位。这套体系在面对以“周”为单位进行OTA升级、以“月”为单位进行配置更新的新势力时,显得格格不入,就像一个穿着西装的绅士,被拉进了一场街头拳击赛。它们给汽车装上智能系统,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像给一台诺基亚强行刷了个安卓系统,硬件和软件之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拧巴感。
那么,在这种被重塑的游戏规则里,我们普通人该怎么算账?我觉得得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金钱账”。肉眼可见的,未来几年,汽车会越来越便宜,配置越来越高。因为竞争的核心从“硬件定义价值”转向了“软件定义价值”。硬件的成本是刚性的,但软件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当一台车的核心竞争力是它的智能驾驶系统时,它就可以通过OTA升级不断给你新的功能,这会改变整个汽车的定价和折旧模型。所以,等等党永远会胜利,但你也永远等不到最终的完美产品。看清这一点,心态就能放平,根据自己的预算和刚需入手,别总想着一步到位。
第二笔是“情绪账”。买这种高度电子化的产品,最怕的就是“站岗”。你今天买的顶配,半年后可能就是别人的标配。你引以为傲的智驾系统,可能一次OTA之后,就被对手的免费方案超越了。这种“坐电梯”式的体验,带来的情绪价值损耗是巨大的。所以,买车前要降低预期,不要对任何一个品牌产生“宗教式”的信仰。把它当成一个消费品,而不是一个投资品或者身份的象征,能帮你过滤掉很多不必要的精神内耗。
第三笔是“机会成本账”。你选择了一个品牌,本质上是选择了一个生态。就像你选了iOS,就意味着放弃了安卓的开放性。现在选车也一样,你选了鸿蒙座舱,可能就跟其他生态的应用不太兼容。未来“车-人-家”的全场景互联是大趋势,你现在买的车,就是一张通往未来某个生态的门票。这个账普通人很难算清楚,我的建议是,如果没想明白,就尽量选择那些在车机系统上比较开放,或者与你现有手机、家居生态能打通的品牌,至少能保证当下的体验。
说到底,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今天榜单上的赢家,明天可能就成了失意者。就像在智能手机的战场上,HTC、LG、索尼爱立信这些名字,都曾辉煌过,然后又迅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对于我们这些掏真金白银的消费者来说,看清游戏规则的变化,比研究某一款车的具体参数更重要。别被厂商的宏大叙事忽悠瘸了,也别为了一时的排名波动而或喜或悲。认清它“三十万手机”的本质,管好自己的钱包,算好自己的三笔账,或许才是这场乱战中,最理性的生存之道。
共勉共戒。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