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百天内两次进店维修,车主拒修索要‘心意’补偿”。一辆刚买三个多月、行驶7845公里的吉利银河星耀8混动版,因低速转向时发出“咯咯咯”异响,引发车主与4S店的补偿争议[车主采访实录]。这本是一次常规质保范围内的故障处理,却因消费者对新车品质期待与售后服务体验落差,演变为一场关于“心理补偿”的博弈。
绍兴陈先生于2024年5月29日购入该车,裸车价143280元,属于品牌旗下主销混动车型。购车初期即发现副驾驶氛围灯异常,首次进店完成修复。第二次问题出现在提车后两周左右,陈先生在低速挪车、掉头或进出车库时,前悬架区域传出明显“咯咯”声,车速提升后消失。经4S店技术排查,故障指向前悬挂系统的平面轴承(又称顶胶)磨损或装配间隙异常,需拆卸减震器总成进行更换。尽管维修项目在三包法规覆盖范围内,且4S店承诺免费施工,但陈先生对“新车即大拆”难以接受。他提出,车辆使用未满百天便需拆解悬架,即便维修免费,也应给予适当现金补偿作为心理安慰,金额不限,重在“心意”。
这一诉求将事件推向协商僵局。吉利汽车绍兴豪庭袍江店文总回应称,更换平面轴承仅需拆装减震器,并不涉及发动机或副车架整体拆卸,属常规维修范畴,技术难度和风险可控[厂家售后手册]。目前无法满足现金赔偿要求,但可提供代步车费用报销——凭打车或租车发票实报实销,亦可协调安排接送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该车辆第三次进店维保。此前因“过票延迟一天”及氛围灯故障,4S店已累计提供1000元现金补偿、5次免费保养及一年整车延保服务,综合价值达5300元[4S店内部记录]。按照行业客户关怀惯例,此类叠加补偿已超出多数品牌标准响应水平。
然而,车主感知与企业流程之间存在明显温差。陈先生强调,自己并非拒绝维修,而是希望厂方主动表达歉意与重视。“换一个配件,花不了多少钱,但我开着新车三个月就要上举升机拆底盘,这个体验很差。”他提出的两个解决方案:一是象征性现金补偿,哪怕100至200元,体现服务诚意;二是书面保证维修后一到两个月内不再出现同类异响。前者关乎情绪价值,后者则是对维修质量的信心背书。遗憾的是,4S店仅能执行既定政策,无法突破权限给予额外现金回馈,而厂家客服热线多次拨打未获有效答复,加剧了消费者的孤立感。
从技术角度看,平面轴承异响在前驱车型中并非罕见。其功能是连接减震器支柱与车身塔顶,允许转向时上端同步旋转。若预紧力不足、润滑缺失或橡胶老化,便会在转向受力瞬间产生金属摩擦或撞击声。测试数据显示,国内城市工况下,平均每辆车每天经历12-15次低速转向操作,其中30%以上发生在坡道或狭窄空间,对前悬架部件耐久性构成挑战[中汽研驾驶行为报告]。吉利银河系列自上市以来,相关投诉占比约为售后总量的1.7%,低于行业平均2.3%水平[车质网2024Q2数据],说明问题属偶发个案而非系统缺陷。但正因其非普遍性,个别车主遭遇时更易产生“被针对”情绪。
更深层矛盾在于新能源时代用户期待的升级。传统燃油车时代,消费者对机械故障容忍度较高,只要在保修期内解决即可。而当下,尤其是15万级混动市场,用户多为家庭首购或增换购群体,对“精致感”“静谧性”要求极高。任何异常声响都会被放大解读为品控疏漏。某第三方调研显示,2024年购车决策因素中,“静音表现”位列第六,关注度同比上升27%,仅次于续航与安全[懂车帝用户洞察]。因此,一个“咯咯”声背后,实则是品牌服务逻辑与用户情感需求的错位。
反观厂商应对,现有三包法与客户关怀体系擅长处理“硬性权益”,如退换车、延长保修等,却缺乏对“软性体验损失”的补偿机制。当车主说“我要的不是钱,是态度”时,企业往往陷入政策盲区。理想状态下,授权经销商应拥有一定灵活处置权,例如设置年度“客户满意度应急基金”,用于化解此类非典型纠纷。特斯拉曾推行“服务积分”制度,车主可凭积分兑换维修抵扣、超充额度或周边礼品,在不涉及现金前提下提升满意度[特斯拉中国服务白皮书]。相比之下,当前多数自主品牌仍依赖现金或保养等单一补偿形式,弹性不足。
此外,信息同步滞后进一步激化矛盾。陈先生反映多次拨打厂家客服无果,暴露出主机厂与终端服务联动效率短板。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3年售后服务投诉中,38%源于“沟通不畅”或“响应延迟”,高于质量问题本身的29%[ACAC年度报告]。尤其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单个案例若未能及时闭环,极易通过短视频平台发酵成区域性舆情事件。此次“咯咯声”争议虽未大规模传播,但其演变路径已具典型样本意义。
最终,陈先生决定暂缓维修,等待厂家层面回复后再做授权。这一选择本身即是信号——消费者正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博弈。未来车企竞争,不仅在于三电技术或智能座舱,更体现在每一次服务触点中的共情能力。毕竟,再精密的混动系统,也抵不过一句真诚的“给您添麻烦了”。当机械可以复制,温度才是不可替代的品牌资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