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UNI-V 2.0T亮相:当“性能升级”成为消费主义的又一场狂欢
180千瓦,215km/h,贯穿式尾灯,半隐藏门把手……这些数字和设计细节堆砌在一起,构成了长安UNI-V 2.0T的“升级”叙事。车企兴奋地宣布“新款亮相”,媒体跟风炒作“性能突破”,可谁还记得——去年那批买了24款的车主,手里的171千瓦突然就成了“过时货”?
这哪里是技术进步?分明是消费主义精心设计的淘汰游戏。
看看那些所谓的“升级”:封闭式中网、更大的进气格栅、可点亮车标……这些改动真的值多少钱?车身长度增加了35毫米,轴距却一动不动,后排该挤还是挤。最讽刺的是,24款车主刚掏完13.99万,25款就用“多9千瓦”的功率差,轻飘飘地宣告了他们的选择“落伍”。车企当然不会明说,但潜台词赤裸裸:“不追新?那你就是跟不上时代的冤大头。”
我们早该看透这套把戏了。手机厂商每年挤牙膏式地更新摄像头,服装品牌把去年的款式悄悄改个扣子就叫“新款”,现在连汽车也学会了这招——用微调的参数和花哨的噱头,逼着消费者为“伪需求”买单。更可怕的是,社交媒体上已经有人开始比较24款和25款“谁更帅”,仿佛开旧款车成了某种羞耻。资本不仅掏空你的钱包,还要驯化你的审美,让你主动为 Planned Obsolescence(计划性淘汰)鼓掌叫好。
有人说:“嫌贵可以不买啊!”可问题是,当整个行业都在玩“迭代焦虑”,普通人还有多少选择?燃油车时代,一辆桑塔纳能开20年;如今电动车还没普及,车企却已经把燃油车改成了“快消品”。那些咬牙贷款买车的年轻人,可能工资还没涨,爱车就先贬值了。这不是技术进步,这是对普通人的财富收割。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新款”,而是敢于说“够用就好”的勇气。一辆车的本质是代步工具,不是社交货币;消费者的尊严,不该被绑定在“第几代”的标签上。下次再看到“峰值功率提升X千瓦”的广告,不妨问问自己:这多出来的数字,真能让你每天通勤少堵10分钟吗?
当车企把“升级”变成流水线上的流水账,或许我们该用脚投票——让那些真正尊重消费者的品牌活下来。毕竟,180千瓦的马力再猛,也拉不动被消费主义绑架的脑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