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青岛一个研究所的门口,最近有点热闹。
几辆黑色的商务车停得整整齐齐,车牌开头都是个“京”字。
司机们也不下来,就在车里等着,眼睛时不时瞟向研究所的大门,生怕错过什么。
让他们这么眼巴巴守着的,是一块电池。
这事儿还得从一篇发表在《自然能源》上的论文说起。这本期刊在行内分量很重,不是随便什么东西都能往上发的。
论文里捅破了一层窗户纸,把固态电池一个老大难问题给解决了,界面阻抗,一下子降低了七成。
行外人听着可能迷糊,说白了,就是给电流在电池里跑的路给拓宽了,跑得更快,更顺畅。
结果就是,充电速度上去了。实验室里的数据,是10分钟能灌进去80%的电。
当然,光快没用,得看电池耐不耐用。
这块新电池有个硬指标,循环充电6200次之后,电量还能剩下八成四。
这是什么概念?就算你一年跑两万公里,这块电池用到你把车开到散架报废,它的寿命可能才过去一半。基本上,车没了,电池还好好的。
这就直接戳中了现在电动车主心窝子里最痛的地方,电池衰减。
谁都不想体验那种“新车续航五百,一年后三百”的糟心事,更怕过了质保期,换电池的钱比买辆新车还贵。
这块电池,直接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成本这块,也让人心里踏实。
它肚子里没那些金贵的玩意儿。什么钴、什么镍,统统用不上。
原料成本一降,4S店那套“原材料涨价”的说辞,以后就不好使了。
光是耐用和便宜,还不足以让那些车企大佬们坐不住。
真正的杀手锏,是它压根不怕冷。
研究团队把它扔进零下40度的军用冷柜里冻了一宿,第二天拿出来,照样能启动。
这一下就把北方车主冬天开电车的噩梦给干碎了。
不光不怕冷,还不怕热。塞进120度的烤箱里烤,外壳连个包都没鼓起来。
这意味着,电池自燃起火的风险,几乎被降到了零。保险公司的精算师们,估计得连夜加班改模型了。
听说车子的三者险能直接打个七折,省下来的钱,够交两年小区物业费。
这么好的东西,自然不是只给民用车准备的。
第一批订单已经签了,来自军工领域,要用在高原上的哨所。那里天寒地冻,对电池的要求比家用车苛刻多了。
先给最需要的地方用上,民用只是顺带的事。
这事儿一出来,影响的可不只是一两家车企。
充电站老板们心里开始犯嘀咕,要是家家户户都能在自己车库里,用220V的电一晚上就充满八百公里,谁还跑出来排队用快充?
二手车贩子也得学新本事了。以后收车,估计得先拿个仪器测“电池剩余循环次数”,里程表反倒成了次要的。
就连回收行业都看到了新财路。这电池的正极材料,95%都能拆解回收,比收废铜烂铁还划算。
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隔壁的日本。
他们在固态电池上头,攥着一堆专利,捂了三十年,就等着全世界车企来交钱。
结果我们这边另起炉灶,换了条硫化锂的技术路线,直接把他们那道专利墙给绕过去了。
不但绕过去了,我们还牵头制定了新的国际测试标准(IEC)。以后谁家的固态电池想进中国市场,得先按照我们的规矩来。
当然,话也别说得太满。
从实验室里的一块样品,到流水线上成千上万的成品,中间还有两道坎要过。
一个是硫化锂这东西娇贵,遇水会产生有毒气体。这就要求生产车间的湿度必须控制在1%以下,建厂的成本得翻着番地往上涨。
另一个是硅碳负极的膨胀问题。充电时它会变胖,这就要求整个电池包的结构设计都得推倒重来。
不过,国内那些头部的电池大厂已经开始下注了。
谁都不傻,都还记着当年磷酸铁锂是怎么后来居上,把三元锂打得措手不及的。谁也不想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圈内有个说法,到2026年,还没拿到固态电池这张“船票”的车企,剩下的路就只有一条,价格战,往死里打。
已经有小道消息传出来,2025年,第一批搭载这种电池的车就会小批量生产。
车子内部代号叫“C1000”,意思很直白,续航目标就是1000公里。
价格嘛,据说会和现在市面上700公里续航的车型看齐。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