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车还没正式投放市场,就被抢得像菜市场的特价瓜一样,印度人的热情也太高了吧?我昨天还在查资料,发现印度市场对新能源车的需求,远远超出我们想象。根据行业报告,去年印度新能源市场增长了62%,这个速度,比我们国内还要快几分。印度的高速发展,让他们对出行方式的变化其实比我们更急切。
再看看这背后的逻辑。印度的经济在快速腾飞,从线上的消费到线下的汽车产业,都在闹腾。人均收入增长了两成,年饼干里填不满的“面子”需求也推升了对“成功人士”标配的渴望。去年,白领买车的预算平均都在35万左右,海豹这样的新能源车被定义为“新一代的身份象征”。这个数字其实说白了,就是他们愿意为“亮相”多花点钱。
而且这个市场的火爆,绝不是小打小闹的。40多家经销商都忙不过来,甚至还要再拓展20家。你想想,4S店门口每天排长队,保安都快拎不动棍子,连车都没开出门,就有人先掐指一算:“快要没车了,赶快排队。”哪像我们国内,经销点多得像个菜场,自己来自己去,根本不用这么拼。
但是你细想想,印度市场的“抢购风”背后,藏着的是什么?我查了下资料,印度本土的印象是传统汽车还占大半,但新能源的兴起,却让他们觉得“这次终于轮到我了”。去年,印度提出要到2030年实现新能源车占比50%,这个目标压力很大啊。国家补贴虽然有限,但那点车企自发的“抢跑”行为,折射出多强烈的市场欲望。
更别说,印度的新能源车基本都走混合路线,烧点油、发点电,不像我们国内快充那么便利。这个时候,各大厂商都绞尽脑汁想办法:“要不咱去印度设厂?”但问题来了,别指望印度给你什么“政策好”。据我看,去年,印度查出几起税务案件,几家车企差点血本无归。而且印度税局出手快,账号一封,钱就打到你“黑户口”上了。
你说,很多经销商在国内全款买车,然后倒到印度卖,反正不用担心融资,利润也能保证。可问题是,这样一来,厂商的售后和供应链就变得复杂了。车到印度再出口,成本线条越画越长,手续越堆越厚。看得出来,车企们都怕“踩雷”,但又不得不赶紧抓住这个快要爆炸的市场。
有意思的是,印度人对海豹这种新能源的认知很强烈。去年一个调查显示,印度消费者将新能源车作为“未来出行的关键”。他们宁愿多攒三年钱,也要出门“有面子”。这在我们看来,是不是有点过度追求“成功象征”?难不成这个国家,优惠政策和市场导向都变成了“看脸”。
另一方面,我还想到,他们打算大规模开店扩张,也有“跟风”的成分。毕竟每个有点钱的家门口,都能看到海豹的广告牌。印度的年轻一辈,特别喜欢“买得起”大品牌,尤其是自己一辈子“挣得差不多”之后,想着买辆车撑个门面。这跟国内那些“车在手,事业就成功”的心态差不多。
但我还是替车企担心:你能保证这些“热潮”持续多久?能收到车款吗?现在是热火朝天,但等到市场趋于平稳,很多问题可能会暴露出来。这次,印度市场对比我们最早的“迷信”可能就是:买车不光要看价格,更要看能不能“买得起”,买完车能不能维持得住。
然后想想,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中国车企打算在印度“深耕”,是真的看中了这个“潜力股”,还是想“赚一票大钱”便捷出海还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的考量”兼顾?我觉得两方面都有。只现在这个局面,跟当年国内汽车刚兴起,差别倒不大,只不过套路变了。
特别让我揪心的是:这些车卖出去了,回头还得“折腾”售后、维修,甚至未来“补贴退坡”带来的压力。印度政策如果变得更严格,或者市场需求变化,加上国内的竞争越发激烈,这个“火苗”还能烧多久?搞不好下一秒就变成“买涨不买跌”的大潮。
反正就是这样,搁我们旁边,看着这个“盛世”景象总觉得小心脏得提一提。你说,能把钱赚了不?或者说,这些热钱能撑多久?这才是真实的困境。有时候我在想,印度的“排队热”到底是“幻象”还是“泡沫”。
只以目前的行情来看,没有更大的战略布局,靠一场“抢购热”过日子,真能穿越未来的风暴吗?这事儿真像中国70年代那个“供不应求”的时代,我们都知道,泡沫最终是要破的。下一步,谁也说不准:热潮一退,估计印度市场也会瞬间冷却,但那时候,谁还能笑得出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