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退去之后,才知道谁没穿好泳裤。这句话,用在今天的新能源车圈,再合适不过。
前段时间,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一句话引发热议:“汽车界的恒大已经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比亚迪。毕竟比亚迪体量大、扩产快,也有被传拖欠供应商款项的争议。但真把财报摊开来看,比亚迪目前并不缺乏“穿透周期”的底气。
比亚迪靠销量站得住脚
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1703.6亿元,同比增长36.35%;净利润91.55亿元,同比翻番。这意味着,它不仅没亏钱,还在加速赚钱。
就算采用商票结算、对供应链账期拉长这些“高压打法”,背后是它庞大的出货量和利润托底。第一季度就卖出超过62万辆,市占率稳定提升,在10万-20万级别市场一骑绝尘。比亚迪是把钱花出去扩产,但它“烧”的是自己挣的钱,不是靠融资填窟窿。
反观蔚来,财报确实让人捏一把汗
蔚来2025年一季度净亏损达68.91亿元,同比扩大,累计亏损突破千亿元大关。就连蔚来自家的资产负债表,也已经很吃紧:资产负债率高达92.55%,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最关键的是,流动负债已经高于流动资产,账上的钱只够再撑四个季度。
虽然Q2融资了40亿港币,看起来稍缓一口气,但这笔钱更像是“保命钱”,而不是“发展钱”。
技术派的骄傲,也是财务的隐忧
李斌在近日的一次直播中对蔚来的研发投入颇为自豪,提到累计已投了600亿元。他强调蔚来“亏得明明白白”,因为把研发都计入了当期费用,负债表“很干净”。
但投资人并不会只看“干不干净”。关键是,这么多年大手笔砸下去,蔚来有没有用产品和销量来“对得起”这份账单?
现实是,蔚来今年在“蔚小理”中唯一出现负增长,年内股价下跌18.6%,市值落到三者之末。萤火虫、乐道等子品牌还没跑起来,上半年交付也就11.4万辆,全年目标完成率不到三成。
“花钱姿势”成行业通病
蔚来的NIO House、换电站、独立操作系统……这些都被外界解读为“烧钱换用户心智”的策略。某种程度上确实做出了一定差异化,但回头看,换电模式仍未形成规模效益,NIO House这种重投入的品牌空间在今天的价格战背景下,也被质疑性价比。
不只是蔚来,行业类似的“高举高打”还有哪吒5亿设计logo、智己智能舱过度包装等。当下新能源车已经进入效率战和用户心智回归理性阶段,烧钱如果烧不出效果,那就是失血。
蔚来到底是不是“汽车恒大”?
比起账面负债、项目激进与股价表现,蔚来确实具备一些“恒大式”影子。但这家公司也有它的亮点。比如在充换电体系上的布局,目前仍是行业内最完整的一家。只不过,想靠“体系完整”生存下去,前提是现金流能扛住。
这时候喊“恒大化”并不是咒它,而是提醒它:往回看,错的战略要及时纠偏;往前看,要拿出能带来持续现金流的主力产品。
从现在来看,蔚来要翻身,比创业初期的难度还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