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埃安:兴于网约车,困于网约车?

广汽埃安7月卖了26557辆,这个数字乍一听不少,但对比一下:2023年同月卖了4.5万辆,2024年是3.5万辆——三年时间,7月销量缩水近六成。更扎心的是,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同比下滑13.97%,主力车型AION Y和S月均销量已跌破万台,而高端线AION LX上半年只卖出132台,6月单月7台……这不是下滑,是断崖。

这让我忍不住问一句:那个曾经每4辆新增网约车就有1辆的埃安,如今是成也网约车,败也网约车吗?

成也B端,困于标签

我第一次深度接触埃安,是三年前在广州街头打了一辆AION S。坐进车里,空间大得像移动客厅,后排能翘二郎腿,座椅软硬适中,风噪控制在当时同级里也算优秀。司机师傅一边开一边骄傲:“这车充一次电跑500公里,百公里电费不到10块,一天能接30单。”那一刻我懂了,为什么埃安能成为网约车市场的“基建狂魔”。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增85万辆网约车,埃安占了22万辆——相当于每4辆新增网约车,就有1辆是埃安。AION S一款车的网约车占比甚至超60%。这种B端市场的绝对统治力,让埃安在2023年冲上了49.9万辆的年销量巅峰,风光无限。

但问题也正藏在这里:当一辆车成了“网约车专用车”,C端消费者就开始犹豫了。

我有个朋友想买AION Y,去4S店试驾完挺满意,结果一上路,满街都是同款出租车、滴滴车。“感觉开出去像兼职司机”,他最后转头买了比亚迪元PLUS。这不是个例。网约车标签一旦贴上,就像洗不掉的墨水,直接影响品牌调性和个人形象认同。

转型自救,但力不从心

埃安当然知道问题在哪。这几年它拼命“去网约车化”,推出了几款明显不想当网约车的车。

广汽埃安:兴于网约车,困于网约车?-有驾

比如埃安V 霸王龙。这车名字就透着一股“爷不伺候了”的倔强。外观设计确实变了:前脸更犀利,线条更硬朗,隐藏式门把手、贯穿式灯带,一看就是冲着年轻家庭用户去的。我试驾过一次,底盘调校偏舒适,过减速带不松散,车内静谧性比老款AION Y强不少。但月销量始终在两三千台徘徊——设计变了,但灵魂没变。

为什么?因为它还是纯电平台,还是低压架构,还是没有800V高压快充,辅助驾驶也停留在L2基础版。这些技术细节,C端用户真正在意。你可以说“我空间大、价格低”,但比亚迪、吉利、长安哪个不这么宣传?没有核心技术壁垒,光靠外形改款,很难打破“网约车换壳”的质疑。

再看埃安UT,6.98万起,对标比亚迪海鸥。价格确实狠,但海鸥月销三四万,UT只有几千。我试驾过UT,小巧灵活,市区通勤没问题,但内饰塑料感强,车机反应慢,续航虚标明显。一位买了UT的老铁在评论区留言:“代步够用,但开久了觉得像在骑个带棚的电动车。”——价格战能抢市场,但抢不来口碑。

高端梦碎,昊铂难扛大旗

更让人唏嘘的是昊铂——埃安的高端品牌,本该是转型的突破口。

我去年试驾过昊铂HT,空气悬架、后轮转向、无框电吸门,配置拉满,内饰用料也舍得下本。但问题来了:30万级别的纯电SUV,你让消费者冲什么?品牌认知?服务体验?还是技术领先?

昊铂三项都不占优。2023年全年卖8000多辆,2024年累计1.7万辆,今年前5个月月均一千多台——别说挑战蔚来、理想,连小鹏G6都追不上。

我问过一位昊铂车主:“为什么选它?”他说:“当时看中免费送充电桩和终身质保,别的品牌没这政策。”你看,即便是高端线,埃安还是靠“性价比”和“福利”吸引人,而不是品牌价值或驾驶体验。这说明什么?品牌的高端化,不是换个标、提个价就能成的。

和谁比?差在哪?

广汽埃安:兴于网约车,困于网约车?-有驾

我们拉几款车对比一下,看看埃安的处境。

车型 埃安AION Y 比亚迪元PLUS 吉利银河E5

价格区间(万) 11.98-15.38 13.58-16.38 10.98-14.58

续航(CLTC) 510km 510km 530km

智能驾驶 L2基础版 DiPilot L2+(高通8155)

充电平台 400V低压 400V低压 400V(支持超充)

用户画像 网约车/家庭代步 家庭用户 年轻家庭

你看,三款车续航差不多,价格重叠,但元PLUS和银河E5明显更强调“家庭出行”和“科技感”。元PLUS的内饰设计有健身房元素,银河E5直接上了高通8155芯片,车机流畅度甩埃安几条街。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和吉利在插混和增程上早已布局,而埃安至今还是“纯电一条路”。现在天气热、充电难、续航焦虑依然存在,很多消费者宁愿多花几万买插混,也不愿被“里程焦虑”绑架。

我试驾过银河E5,满油满电能跑1300公里,城市用电、长途用油,灵活多了。而埃安车主朋友跟我吐槽:“夏天开空调,续航直接打七折,充电桩排队半小时,心累。”

广汽埃安:兴于网约车,困于网约车?-有驾

下一步怎么走?

面对困境,埃安必须做出选择。

第一,技术升级刻不容缓。

我试过小鹏G6的800V快充,15分钟补能300公里,那种“充电像加油”的爽感,是400V平台给不了的。埃安还在用低压架构,意味着充电速度、能耗效率、整车性能都落后一代。要想摆脱“网约车工具”印象,必须上高压平台、上高阶智驾、上更好的三电系统。

第二,产品线要更清晰。

现在埃安是“啥都做,啥都不精”。AION S/Y主打性价比,V霸王龙想走个性,UT打低价,昊铂冲高端——但没有一款车真正建立起鲜明的用户认同。反观比亚迪,海鸥、元、汉、仰望,每款车都有明确标签。埃安需要的是“拳头产品”,而不是“数量堆砌”。

第三,考虑引入插混/增程技术。

我知道广汽有传祺的混动技术,但一直没下放到埃安。现在连蔚来都开始做增程了,埃安为何还要死守纯电?不是所有用户都适合纯电,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北方地区。提供多动力选择,才能真正打开C端市场。

第四,品牌重塑,从“工具”到“伙伴”。

广汽埃安:兴于网约车,困于网约车?-有驾

我见过一位埃安车主,把车改装成露营模式,加了外放电、帐篷、小冰箱,周末带家人去郊外。他说:“这车空间大,适合生活。”——这才是埃安该讲的故事:不是司机的工具,而是家庭的移动空间。

写在最后

埃安的困境,像极了当年的北汽新能源。都曾是网约车市场的王者,都靠B端冲出销量奇迹,也都因C端乏力而陷入瓶颈。不同的是,北汽已经掉队,而埃安还有机会。

它手握庞大的用户基础、成熟的制造体系、不错的空间设计能力。缺的,是一次彻底的技术革新和品牌觉醒。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广汽埃安,是成也网约车,败也网约车吗?

我的答案是:网约车是它的跳板,但不是它的终点。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普通人愿意为它掏钱,而不是只让司机为它加油。

你觉得,埃安还能翻盘吗?它该先上800V,还是先做增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顺便说一句,下次试驾昊铂GT,我打算跑一趟长途,看看它的高速能耗和辅助驾驶到底行不行。有想让我重点测什么的,留言告诉我,咱一起当“云车评”发起人。

广汽埃安:兴于网约车,困于网约车?-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