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车变‘交朋友’,新能源车企用温度颠覆传统消费关系”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卖一台车交一个朋友”,我差点在工位上乐了出来,这玩意跟小时候逢年过节亲戚给压岁钱时还顺手问你学业咋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吧,谁能想到,这行业终于把生意做得跟谈人生似的了。

有点怪,也有点有趣。

一台车,除了发动机和轮胎,居然还能让人貌似捡到一份“友情”,这事搁以前板上钉钉是不敢想的。

“卖车变‘交朋友’,新能源车企用温度颠覆传统消费关系”-有驾

要不还是先问一句,你有没有那种跟卖车小哥混得膛火的经历?

别急着否认啊,反正我自己是有过。

想当年,刚有点小积蓄时入手人生第一辆破车,也没想太多,纯属花钱解决代步的事。

可转眼二十多年,家里的车都能下个车行了,换来换去,汽车和生活就跟手机换代似的,一步步,越界了。

车,变得不仅是工具,还是连接各种情感的枢纽。

刚开始只是和销售聊聊配置,谈谈价格,后来,居然晃到聊天人生理想、工作琐事。

你说,这算不算新时代的社交新玩法?

什么QQ、微信、朋友圈,统统下线,真实触手可及的陪伴,反倒变成了购车的副产品。

怎么讲呢,也许咱社会的节奏太快了,焦虑也多,人与人都能从买卖关系里抠出点温暖。

以前总觉得卖车的人只看你钱包鼓不鼓,现在呢,一堆新能源车企都开始走“交朋友”路线。

比亚迪王总亲自下场,跑河南、湖北各地,4S店交车仪式仿佛变身成了粉丝见面会。

“卖车变‘交朋友’,新能源车企用温度颠覆传统消费关系”-有驾

墨镜啥的,送一副当彩蛋,客户直接乐开了花。

你品品,这跟以前交车递钥匙合影留念的流程,已经不是一个级别了。

有点像网络段子里说的:“老板陪吃饭,朋友陪喝酒,销售陪买车。”

而且这种卖车文化,逐渐带点玩票性质,哪怕只是搭个顺风车,也能曝光出企业的“近人情”姿态。

天哪,你说这是市场营销的创新,还是企业家下场交朋友的高级版情商show?

咱不能说卖车的都变成了好朋友,但这种表现,不得不承认,它刷新了不少人的三观。

社会在变,消费在变,人心也跟着走路带风。

大家开始喜欢新鲜、喜欢真实、喜欢有故事的产品。

不再满足于买了就走的冷漠,更想弄明白这车背后的“人情代码”到底值不值。

“卖车变‘交朋友’,新能源车企用温度颠覆传统消费关系”-有驾

有人觉得这就是演技,商业套路而已,谁还信啊?

但仔细琢磨,其实人就爱吃这一套。

你看看,动不动企业家下店串门,用户也是乐得受宠若惊。

有的老板一来,用户都顺手拍个抖音视频、朋友圈发个小作文。

车企现在比的不只是产品,更是“谁能让客户觉得自己是特别的”。

王总给客户交车的时候,送墨镜那段是真的有点social神器的味道。

“董事长亲自送车,墨镜一戴,帅气全开”,朋友圈里谁不想晒这事儿?

有句网络语说得很真:“在这个年代,最宝贵的是人情。”

谁又能拒绝这种自带流量的暖意?

可事情真就这么简单吗?

从企业的角度看,和用户交朋友可不是随便聊聊那么简单。

咱普通消费者买车,多半关心价格、性能、售后,能不能养得起,会不会出毛病。

但一旦有了“朋友”这个身份,反馈车的问题就变得顺溜了许多。

不信你试试,遇上小毛病,直接和销售吐槽,甚至能帮忙报修争取优惠,靠的就是信任这两个字。

关系一好,体验感就不一样了。

这年头,谁不想遇到个靠谱的车企?

连售后热线都不如销售微信来得快。

而且,企业想做朋友,也得下点真功夫。

不是走过场、玩虚的,人家董事长亲自来,愿意倾听客户建议,甚至现场互动,企业文化就透了出来。

车主能把用车经历直接递交到高层桌面,这沟通效率,比传统客服体系,不知道甩了多少条街。

车企和客户之间这种“朋友模式”,说白了,是利益和情分的动态平衡。

它让消费者觉得不再只是买家,而是参与者,是对这个产品和品牌有发言权的人。

当然咱也不能太理想化——商业归商业,友情归友情。

企业毕竟还是要挣钱,毕竟一切“交朋友”也得有绩效支撑。

要是真有事儿,扯面子,赔偿和退换货也不会因是朋友就打折扣。

但反过来看,这种朋友关系确实能推动企业服务升级。

用户的真实反馈能更直接地影响企业决策。

比亚迪这些年做新能源车,有不少技术迭代就是一线用户发言“管用”。

像混动技术、智能座舱、续航里程之类的创新,很多都离不开用户的吐槽和建议。

其实,你要认真聊聊,会发现家庭年年换车的人,是最懂市场风向的那票人。

一台车是不是值得买,性能到不到位,用着爽不爽,这帮人几乎给车企点了明灯。

这时,车企主动“交朋友”,未必就是拉关系,更像是从用户口中挖掘产品升级新思路。

挖得对了,下代产品就叫座,挖错了,也能迅速堵上漏洞。

所以,聊天不是白聊,喝茶也不是单纯喝茶。

王总去河南、湖北4S店,表面上是送车,其实就是在做文化输出。

把“车企+用户=朋友”的理念下沉到市场一线,味道出来了。

这几年,新能源行业一波接一波风口,投机者混杂,服务拉胯已见惯不怪,谁还没踩过坑?

但你仔细想,中国车企正是靠着这种“朋友文化”,才慢慢从野蛮生长期赶超国际同行。

谁能在用户间扎根,谁就能在市场里立足。

其实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回到咱的日常生活里。

你花不少钱买辆车,心里更在意的不只是归属感,还有安全、信赖和尊重。

有个朋友陪你一起解决问题、给你建议、分享经验,总比冷冰冰的客服热线强多了。

更别说现在消费升级,每个人都喜欢“被差异对待”的小确幸,谁都想被重视。

北京的张姐、广州的李大哥,开着方程豹5,拍视频发朋友圈,顺带给自己长点社交属性,这感受别提多真实了。

当然了,也不能说买车就一定能变朋友,能不能交心,还是看人。

有的人只讲钱不讲情,再好的销售也扯不出激情。

但比起传统销售一锤子买卖、买了就算了,现在的风气更像是“我能帮你逮住小毛病,咱们一起研究研究”。

说白了,时代变了,消费方式跟着场景剧变,谁提前反应谁受益。

那些以为“买卖不可能有朋友”的人,大概率是时代的观察者,还没亲自下场尝试。

反正我已经见到不少身边人下车后也顺便收了个“朋友号”,两三个月能聊好几次用车感受,反倒成了生活里的吐槽小伙伴。

供需关系永远在变,有人说是市场驱动,有人觉得是文化升级,其实最后拼的还是人情和温度。

伙伴文化也好,朋友营销也罢,只要让大家觉得“买车不是买孤独”,就算弥补了冷酷消费中的一小块空白。

当然,企业玩朋友文化不能太表面,假热情一眼就看穿了。

真心是耐心,一次交朋友只是开始,三年五年服务才是真考验。

谁能做老朋友,谁能做到省心服务,用户心里可门儿清。

车企要答应“卖一台车交一个朋友”这句口号,得用行动兑现。

每多一个靠谱的朋友,品牌力就上升一格,这才是长远生意。

聊到这儿,其实也想听听你们怎么看。

你是否在买车过程中真遇到过靠谱的“朋友销售”或者暖心企业?

大家愿不愿意让汽车品牌和个人生活交汇,成为彼此信任的“朋友”关系?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