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雨夜,阿维塔12四激光版替我踩下的那脚刹车,让我重新算了一笔25万元的安全账
雨刷开到最大档,前挡风玻璃上的水还是刮不干净。路口没什么灯,对向车道突然一道影子冲出来——外卖小哥,黄色的雨衣在车灯里晃了一下。我脚还没来得及抬起来,车已经停住了。不是那种急刹让人往前一冲的停法,就是很稳当地顿了一下,然后稳稳站住。后座的老婆问了句“怎么了”,我说没事,心里却清楚,如果晚半秒,这事儿就不好说了。
这是我开阿维塔12四激光版的第三周,也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那四颗激光雷达不是摆设。
从怀疑到服气
说实话,第一眼看配置表的时候,我心里打鼓。三颗长距的,一颗后向的,组成一个360度的感知圈。听起来挺玄乎,但实际用车里,这玩意儿能干什么?毕竟我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智能驾驶,之前那辆车也有辅助系统,该刹的时候也能刹住。
差别就在那些边界条件里。晴天大路上,什么系统都好使。但碰上雨天、夜间、逆光这些场景,摄像头的识别能力就开始打折扣了。那天晚上如果只靠摄像头,外卖小哥那身黄雨衣在反光路面上,成像效果估计不会太理想。但激光雷达不看颜色,它只测距离和轮廓,把周围的东西都构建成立体模型,该有的反应一个不落。
后来我专门找了个没什么车的时段,去地库试了试倒车。那种低矮的消防栓,还有地面高度差不大的台阶,摄像头有时候确实容易漏掉。但这车倒起来,屏幕上的3D建模把这些障碍物标得清清楚楚,连形状都还原得差不多。这种细节上的把握,让人开起来心里踏实不少。
续航这笔账
增程版配了52度电池,纯电能跑350多公里。我家到公司单程30公里出头,一周五天通勤,周末带家人出去转转,差不多一周充一次电。
这样算下来,一个月电费大概两百来块。如果换成油车,按现在的油价,一个月怎么也得五六百。一年下来能省出四五千块,够交个保险了。
当然,省钱只是一方面。更实际的是,平时在城里开,踩电门的响应比油车直接,红绿灯起步不用等变速箱反应。等要跑长途了,加满油综合续航能到1200多公里,这种灵活性确实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上个月回了趟老家,单程四百多公里。出发前充满电,一路开过去纯电里程够用,到了晚上在老家充上。回来的时候懒得充了,直接用油跑,中途也不用找充电桩。这种想电就电、想油就油的方式,用起来确实舒服。
充电速度这块,官方说支持5C快充,十分钟从30%到80%。实际去快充站试过几次,能不能达到这个速度,主要看桩的功率够不够。碰上好桩,充电速度确实快,差不多喝杯咖啡的工夫就能走。碰上功率不足的桩,那就得多等会儿了。不过话说回来,有这个硬件能力在,总比完全不支持快充要强。
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音响这事儿,之前我不太在意。但这车配了25个喇叭,调音是英国之宝做的。有次跑高速,放了张爵士乐的专辑,低音部分的质感确实不一样,能听出层次。当然,这种东西很主观,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差别,但对于喜欢在车里听音乐的人来说,这套系统算是给够了料。
座椅的零重力设计,长时间开车确实能减轻腰部压力。之前那辆车开两三个小时,腰就开始酸。这车开同样的时间,感觉要轻松一些。后排如果选了四座版本,中间通道打通,空间感会好不少,坐起来也更自在。
底盘方面,过减速带的时候能感觉出来,悬挂把大部分冲击都过滤掉了,传到车里的震动比较柔和。但过弯的时候,车身又不会晃得太厉害,支撑性还在。这种调校风格,开起来比较舒服,不会让人觉得软趴趴的,也不会硬得难受。
鸿蒙座舱用起来挺流畅,界面切换没什么卡顿。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也不错,基本上说一遍就能识别到。车机跟手机能互联,导航、音乐这些可以无缝切换,用起来比较顺手。
辅助驾驶的边界
这套系统官方叫ADS 4.0,配合四颗激光雷达用。实际体验下来,城区道路跟车、变道这些基本操作,处理得比较自然,不会让人觉得突兀。高速上开启巡航之后,它能自己保持车道,跟前车距离也控制得合理。
但要说完全放手,那还差点意思。有些复杂路口,或者施工路段,还是得自己接管。毕竟这东西目前的定位就是辅助,不是自动驾驶。把它当成一个帮手来用,能减轻不少驾驶负担,但该注意的时候还得注意。
有几次在城区开,碰到加塞的情况,车子会自动减速让行,处理得挺合理。还有一次前车突然急刹,它的反应速度确实比我自己踩刹车要快一些。这种时候,多一层保护总是好的。
值不值这个价
25万多的起步价,这个级别里配置算是给得挺足了。长安的制造体系,华为的智能化,宁德时代的电池,这三家组合在一起,品质方面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说到底,车这东西还是得看适不适合自己。如果你对智能驾驶没什么需求,平时就是代步,那或许没必要为这些功能买单。但如果你经常开夜路,或者对行车安全比较在意,这套四激光系统带来的感知冗余,可能就是个值得考虑的点。
我自己用下来的感受是,这车的定位比较清晰:给那些既要智能化,又要实用性,还想兼顾一点舒适性的人。它不是那种极致运动的调性,也不是纯粹堆豪华,而是在各方面都做到了一个比较均衡的水平。
那天雨夜的那脚刹车,让我重新想了想这25万花得值不值。车这东西,关键时刻能护你周全,这个价值很难用钱来衡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体会,每个人的用车场景不一样,感受自然也不同。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当越来越多的车开始往智能化方向走,硬件冗余带来的安全边际,或许会变成选车时一个重要的参考项。毕竟,谁也不想在那个节骨眼上,因为少了点什么而留遗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