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新势力,脚踢特斯拉?汽车新国标让人眼前一亮

那些曾经让人觉得“酷炫”的汽车设计,现在是不是瞬间就变得“不香”了?

就在前不久,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堪比一场“静悄悄”的改革风暴。

咱们平时开的车,很多规矩都是老一套了,但技术发展太快,尤其是电动车和智能车,简直是“嗖嗖”地往前跑。

拳打新势力,脚踢特斯拉?汽车新国标让人眼前一亮-有驾

这不,国家相关部门就像装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似的,眼瞅着一些新花样带来的潜在问题,赶紧出手了。

你想想,之前关于隐藏式门把手的小调整,大家还觉得挺解气,觉得总算有人管管那些为了“酷”而牺牲便利性的设计了。

可谁能想到,那只是个“开胃小菜”。

就在不久前,一个接近十年没大改过的“硬核”国标——《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17)——迎来了它的“大版本更新”。

这次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直指整车安全,覆盖了咱们用车、开车的方方面面,堪称一场汽车界的“大地震”。

你可能会好奇,这个“大国标”怎么就沉默了近十年,突然就来这么一波“史诗级”更新呢?

公安部在这次的制定说明里给出了答案:核心原因就是技术发展太快了!

特别是新能源车和智能化技术,这几年简直是“火箭式”的进步,但相应的安全规则却没跟上,这就好比给一辆跑车装了战斗机引擎,却没有给它装上足够强力的刹车和转向系统,安全隐患自然就多了起来。

据了解,为了这次更新,公安部牵头,联合了多个重量级研究机构,从去年就开始进行深入的预研。

今年年初到9月份,更是拉着一众车企开了不下十轮的研讨会,反复论证,才有了现在这份征求意见稿。

一个参加过内部研讨的车企代表私下透露,这次修订的一个重要推手,是近期某些车企事故发生率确实有些偏高,不少具体的条款修改,都是以这些真实案例为“反面教材”。

这说明,监管部门不仅反应快,而且是真抓实治,用血淋淋的事故教训来推动法规的进步,虽然过程有点“痛”,但对咱们老百姓来说,绝对是好事。

说实话,看完这次新国标的更新条目,很多地方都让人拍案叫绝。

拳打新势力,脚踢特斯拉?汽车新国标让人眼前一亮-有驾

感觉就像是专门为当前新能源车的一些“不合理”设计量身定做的“终结技”。

条目之多、规定之细,简直让人直呼“NB”!

首先,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大马力车型第一次被强制性国标“盯上了”。

在关于汽车传动系统的规定里,新规加了一条:乘用车每次上电(发动机自动启停除外),默认工作状态下,百公里加速时间不能小于5秒。

这串数字可能大家没啥概念,我来给大家捋一捋。

一般来说,家用的SUV,零百加速时间普遍在7秒以上。

即便是动力不错的电动车,比如标准续航的特斯拉Model 3,零百加速也需要6.1秒。

再往上,就是一些性能强的电动车或者燃油跑车,比如六缸的宝马240i,也大概在5.3秒。

所以,5秒这个加速,意味着每次上车,你都能感受到那种明显的“推背感”。

这条规定,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每次启动车子,它都不能一开始就“火力全开”。

不管你是开电动爹还是油老虎,都得先“温柔”一点。

那有人会问了,我买的就是性能车,零百加速就两三秒,怎么办?

很简单,车企需要给你加一个“手动选择”的功能。

想体验极致加速?

拳打新势力,脚踢特斯拉?汽车新国标让人眼前一亮-有驾

每次都得你主动去切换。

乍一听,好像对飙车爱好者影响不大,毕竟多按一下按钮而已。

但换个角度看,这简直是给新手司机和不熟悉大马力车的朋友们量身定做的“防呆设计”。

想想看,现在电动车动力越来越猛,价格也越来越亲民,很多年轻人可能第一次接触这么强的动力。

如果在起步时就默认是“暴走模式”,很容易出现新手常有的打滑、失控等问题。

这个“强制温柔”的默认设置,能大大降低初次接触时的风险。

紧接着,新规在10.5.5条款,专门给新能源车增加了一条“防止踏板误踩”的硬性规定: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载客汽车,必须具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

在静止或蠕行状态下,如果系统检测到驾驶员误踩了油门,它会抑制动力输出,并用声光信号明确提示驾驶员。

这条规定,一方面是对大马力车在低速时安全性的补充——你知道的,大马力车一旦踩错,后果可能很严重。

另一方面,它更直接地指向了当前新能源车里一个饱受争议的设计:强动能回收和“单踏板驾驶模式”。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明明感觉自己踩的是刹车,车子却在加速?

这就是因为单踏板模式下,你抬起油门,车子就会强力减速,而你踩下油门,车子又会加速。

拳打新势力,脚踢特斯拉?汽车新国标让人眼前一亮-有驾

这种“反直觉”的操作,让很多驾驶员在慌乱中容易混淆油门和刹车。

之前很多所谓的“刹车失灵”事故,事后分析很多都是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以为自己在刹车,结果却全程地板油。

有了这个“加速抑制”功能,就好比给车子装了个“智能大脑”,它会先评估周围环境,如果前面有障碍物或行人,就算你踩了油门,车子也不会傻乎乎地往前冲。

这功能其实一些新势力车企早就开始尝试了,前阵子网上流传的那个火爆视频,背后就有这个功能在起作用。

更有意思的是,关于踩错踏板这件事,在新规的制动系统相关条款(7.1.8)里,还增加了这么一句:机动车整车控制系统在制动信号和加速信号同时发生时,应只响应制动信号。

前半句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慌乱中同时踩了刹车和油门,车子只会减速,不会加速。

这听起来有点“傻”,但你想想,多少追尾事故就是因为车主慌乱中两个踏板一起踩,导致减速效果不佳?

这条规定,就是给这种最坏情况加了一道“安全锁”。

至于后半句嘛,关于设计上为保证安全运行允许在响应制动后响应加速的例外,那意味着像弹射起步这样的功能,只要逻辑设计得当,依然可以存在。

说到特斯拉,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它极简的内饰,以及那块儿大得吓人的中控屏。

但这次新国标,也算是给它“上了一课”。

在车身部分的其他要求里,新规明确规定:汽车行驶过程中,保障运行安全相关的操纵件(比如挡位、灯光、喇叭、雨刮器、车窗升降等),必须装备实体操纵件。

这下好了,特斯拉那套“所有功能都要在屏幕上找”的设计,算是被“一票否决”了。

你想想,打个转向灯、切换个挡位,居然都要在屏幕里层层查找,这得多危险?

拳打新势力,脚踢特斯拉?汽车新国标让人眼前一亮-有驾

尤其是在行驶过程中,视线必须离开路面,去屏幕上找那个小小的图标。

我有个开特斯拉的朋友,之前为了能打转向灯,特意花了2499块钱换了官方的转向拨杆改件,现在好了,连屏幕换挡也可能要“回炉重造”了。

这波操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老实说,现在很多新势力车机,恨不得把空调、除雾这些最常用的功能都藏在最深的菜单里,不开语音控制,我有时候都找不到。

换成实体按键,我第一个举双手赞成!

这不光是方便,更是对驾驶安全最基本的要求。

把本来就该有的、能快速响应的东西去掉,再让用户花钱买回来,这波操作,确实让人有点“佩服”。

除了内饰,车外的一些“花哨”设计也受到了限制。

现在很多电动车,尤其是新势力车型,喜欢在车尾装上交互显示屏或者光幕,可以显示各种自定义的动画或者文字,比如“你好像跟得太近啦!”这种。

新规明确规定:车辆设有向外的电子显示装置的,在车辆行驶状态下应处于关闭状态。

也就是说,那些能播放动画、写标语的“尾部表情包”,在开车的时候,必须统统“下线”。

说实话,这玩意儿能取消挺好的。

虽然有些车主觉得好玩,但对后车来说,这些闪烁的、不断变化的图像,很容易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增加事故风险。

拳打新势力,脚踢特斯拉?汽车新国标让人眼前一亮-有驾

而且,有时候车主们用来“秀操作”的标语,也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把这些潜在的干扰源在行驶时禁掉,无疑是把交通安全放在了首位。

再说说车内的屏幕。

现在电动车动辄就是好几块大屏,有的甚至能在HUD(抬头显示)里看电影。

针对这一点,新规也做了限制:汽车行驶速度超过10km/h时,驾驶室前部(驾驶员侧)的显示装置,应关闭娱乐影像播放和游戏功能。

简单来说,就是开车的时候,你坐在驾驶位,眼前那块屏幕不能用来刷剧、打游戏。

你想想,开车时本来就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如果旁边的大屏还在播放精彩的视频或者游戏画面,那得多容易让人分心?

虽然很多车企会说,副驾乘客可以看,但驾驶员的余光很容易被吸引。

这项规定,就是为了防止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视觉干扰,确保行车安全。

这次《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征求意见稿,总共提出了170条改动,几乎是把老国标从头到尾来了一遍“大修”。

最让人感到“稳”的一点是,这次新规的主要起草单位,竟然没有一家是国内的主流车企,而是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

这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虽然技术发展是自由的,设计迭代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所谓的“创新”和“效率”影响到了最基本的安全,就算在业内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也会立刻受到最严厉的限制。

而且,这种限制来得非常快,留给车企的调整时间并不多。

这次征求意见的窗口期只到明年1月10日,正式发布后,通常只有6个月的缓冲期就会实施。

拳打新势力,脚踢特斯拉?汽车新国标让人眼前一亮-有驾

那些因为跟风采用了新但不够安全设计的车企,可有的忙了。

举个例子,新规里一条关于制动管路的要求:“制动管路应为专用的耐腐蚀的高压管路,高压管路之间、高压管路与邻近的部件之间应保证安全间距,避免因振动摩擦造成管路泄漏。” 这种细节,没有深入研究过汽车架构、没有分析过大量的失效案例、不熟悉车企的开发流程,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这背后体现了监管部门极高的专业性和对汽车运行机理的深刻理解。

这次新国标的更新,不仅体现了监管部门快速响应技术发展的能力,更展现了他们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客观公正的立场。

这些规定,不是为了偏袒哪种技术路线,而是纯粹出于对安全的考量,以一种“无差别”的方式,给所有车企都敲响了警钟。

我们期待,未来汽车行业在追求创新和智能化时,始终能将安全放在首位。

就像这次新国标所展示的,无论技术如何“飞速”,最基本、最核心的安全原则,永远是不可逾越的“第一法则”。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安全,永远是汽车最硬核的“通行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