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一位车主在某高速服务区等了足足4个小时,充电桩前车辆排起长龙的画面在网络上刷屏。这种“里程焦虑”正在加速成为历史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
普通充电桩功率多为7千瓦,充满一辆70度电池的车需要近10小时。
大功率充电设施单枪输出功率不低于250千瓦,最快能以“一秒一公里”的速度充电,50度电池半小时左右就能充满。意味着喝杯咖啡的时间,车辆就能补充大量续航。
当前充电桩市场呈现“低功率主导”格局。
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高功率充电桩(≥240kW)占比仅为6.7%,而低功率充电桩占比高达58.9%。截至2025年5月,超充(≥250千瓦)保有量仅为14.7万台,正处于发展萌芽阶段。
高速公路服务区成为大功率充电设施布局的重点区域。
政策要求省级部门优先明确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计划,率先对重大节假日期间利用率超过40%的充电设施实施大功率改造。节假日高速充电桩日均充电量为平日的2.4倍,这些站点的改造将大幅减少排队拥堵。
技术突破为大规模建设提供了支撑。
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充电技术能耐受高温、高压,使充电设备电能转换效率大幅提升,能量损耗明显降低。液冷散热技术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散热保障,提高了充电效率和稳定性。
华为、英飞源等企业已推出600千瓦级别的充电桩产品。
中科智充更是推出了2.4MW液冷超充系统,实现“分钟续航百公里”的补能速度。800V高压平台车型数量从2023年的约30款增长到2025年5月的近180款,规模增长近5倍,为大功率充电提供了车辆端支持。
重卡等商用车领域成为大功率充电的重要应用场景。
政策特别强调“积极布局公交、物流、中重型货运等专用大功率充电设施”。随着新能源重卡渗透率突破26%,其大容量电池(普遍300度电以上)的快速补能需求日益迫切。
中科智充针对重卡充电推出的全液冷兆瓦级超充解决方案,峰值功率效率高达98%,可实现重卡15分钟由10%充到90%。华为发布的兆瓦级充电方案,仅15分钟就能让300度的电池包完成满电循环。
电网承载能力是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大功率充电设施运行时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如果在区域内集中建设多个大功率充电桩,在充电高峰期可能导致局部电网负荷过大,引发电压波动、频率不稳定等问题。
土地资源获取是另一大难题。
大功率充电设施需要较大占地面积来安装充电设备、配备必要配套设施以及留出车辆停放和充电操作空间。在城市中,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且价格昂贵,要找到合适的土地用于建设大功率充电站并非易事。
充电标准不统一也制约着设施的有效利用。
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多种充电标准和接口类型,不同品牌和型号对充电功率、电压等参数的要求不同。这导致部分车辆无法使用大功率充电设施,降低了设备利用率。
安全风险防控同样面临挑战。
大功率充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散热不及时可能导致充电设备温度过高,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大功率充电对电池的冲击较大,充电控制策略不合理,可能会加速电池老化,甚至引发电池热失控。
中科智充提出了“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AI智能调度系统实现能源动态优化,提升光储充系统综合能效至95%,场站峰谷套利收益增加45%。其V2G双向充放电桩可深度融入虚拟电厂平台,有效参与电网调峰。
技术创新仍在持续。
政策提出加快高压碳化硅模块、主控芯片等核心器件国产化替代,推动涵盖零部件、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充电产业链整体升级。面向电动重卡、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大容量、高倍率动力电池应用场景,开展单枪兆瓦级充电技术研究与试点应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