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车影像能代替后视镜?新手别犯傻,老司机警告危险!

现在咱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买车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

特别是打开车门坐进去,很多人都会被车里的高科技配置给惊艳到。

中控台上一块大大的液晶屏,一挂倒车档,车后方的景象就清清楚楚地显示在上面,有的甚至还带360度全景影像,就像在车顶上安了个摄像头,把车子周围看得一清二楚,跟打电子游戏似的。

倒车影像能代替后视镜?新手别犯傻,老司机警告危险!-有驾

再加上倒车雷达“滴滴滴”的提示音,感觉倒车入库这种以前让人头疼的难题,现在变得格外简单。

于是,一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很多新老司机的心头:既然有了这么高级的倒车影像,那车上那几块传统的后视镜,还有必要看吗?

是不是可以彻底告别扭头、看镜子这些“老土”的操作了?

如果真有人这么想,那可就得好好聊聊了。

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会告诉你,这种想法其实相当危险。

科技的进步确实是天大的好事,尤其是我们国产汽车的崛起,让过去几十万豪车才有的配置,如今在十来万的家用车上成了标配,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开车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值得我们骄傲。

但是,任何技术都只是辅助工具,它不能也永远不应该完全替代驾驶员的判断和基本功。

倒车影像能代替后视镜?新手别犯傻,老司机警告危险!-有驾

把安全完全寄托在这些电子设备上,就像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机器,一旦机器出了点小差错,吃亏的最终还是我们自己。

我们先来说说最常见的倒车影像。

很多人一倒车,眼睛就死死地盯着屏幕,跟着屏幕上的引导线转方向盘,觉得万无一失。

可实际上,倒车影像存在着你看不到的“欺骗性”。

为了能拍到更宽的范围,车尾的摄像头通常用的是广角镜头。

这种镜头拍出来的画面,边缘会发生变形,就像我们照哈哈镜一样,物体之间的距离和实际情况是有出入的。

更关键的是,它有非常明确的视野盲区。

倒车影像能代替后视镜?新手别犯傻,老司机警告危险!-有驾

摄像头的位置是固定的,一般在后备箱盖上,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360度无死角。

太低矮的障碍物,比如路边的马路牙子、地上的石墩子,或者是小区的地锁,当车尾离它们很近的时候,它们很可能就掉出了摄像头的可视范围,在屏幕上“人间蒸发”了。

不少车主都吃过这样的亏,眼瞅着屏幕里一片开阔,结果只听“咯噔”一声,下车一看,保险杠已经和某个低矮物体来了个“亲密接触”。

这时候你再回头看屏幕,那个“罪魁祸首”可能依然不在画面里。

这还只是撞到东西,要是盲区里的是个活物呢?

根据一些专业机构的测试,一辆普通的家用SUV,其车身周围的静态盲区,竟然大到足以站下几十个成年人。

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它实实在在地提醒我们,在我们看不到的区域里,潜在的危险有多大。

一个在车后玩耍的小孩子,一只趴在地上睡觉的小猫小狗,都有可能因为处在盲区,而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倒车影像能代替后视镜?新手别犯傻,老司机警告危险!-有驾

所以,单单依靠一块会变形、有盲区的屏幕来判断车后情况,无疑是在拿安全开玩笑。

那么,比倒车影像更高级的360度全景影像,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

从理论上说,它通过车身四周的多个摄像头拼接成一幅鸟瞰图,确实能极大地减少盲区,对于侧方停车、通过狭窄路段等情况帮助巨大。

它给驾驶员提供了一种“上帝视角”,让司机对车辆与周边环境的位置关系一目了然。

但是,它同样不是百分之百可靠的“保险箱”。

首先,这个全景图是电脑算法“拼接”出来的,并非真实的俯瞰画面,在拼接处可能会有微小的畸变或误差。

其次,摄像头的清晰度和准确性会受到天气和光线的影响,比如下雨天镜头沾上水珠,或者夜晚光线太暗,都会让画面质量大打折扣。

倒车影像能代替后视镜?新手别犯傻,老司机警告危险!-有驾

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人产生一种过度的依赖心理。

有位开了多年车的老司机就分享过自己的经历,换了带360影像的新车后,过窄路时总习惯性地看屏幕,结果反而发生了两次刮蹭。

原因就是他太相信屏幕了,觉得系统没有发出警报就意味着能通过,从而忽略了通过后视镜进行实际观察和凭借自身车感的判断。

这种依赖性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你最宝贵的驾驶经验和对车辆空间的感知能力,就被一点点地削弱了。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否定这些先进技术,而是要强调一个观点:最安全的驾驶方式,是把人的经验和科技的辅助完美地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感知系统。

一个真正懂得开车的人,在倒车时会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

正确的操作流程应该是这样的:在开始倒车前,先通过肉眼和后视镜观察好车位和周围的大环境,心里有个谱。

倒车影像能代替后视镜?新手别犯傻,老司机警告危险!-有驾

挂上倒挡后,第一眼应该给左右和车内的后视镜。

这三块镜子提供的是最真实、无延迟的物理影像,能让你最准确地判断车身与两侧障碍物的距离和角度,建立起立体的空间感。

在通过后视镜掌握了大致情况后,再用余光去扫一下中控屏上的影像,把它当作一个补充和验证的工具,主要用来检查后视镜看不到的低矮盲区。

与此同时,你的耳朵也不能闲着,要时刻留意倒车雷达发出的警报声。

雷达的声音由缓到急,是提醒你与障碍物距离的最后一道防线。

整个过程中,你的视线应该是在后视镜和影像屏幕之间灵活切换,大脑则像一个中央处理器,综合所有接收到的视觉和听觉信息,最终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和操作。

总而言之,科技是为人服务的,它能让我们的驾驶变得更轻松、更便捷,但驾驶的核心永远是人。

后视镜、倒车影像、全景监控、雷达,这些都是我们手中的工具,各有长处也各有短板。

只有把它们协同起来,取长补短,并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态度,把最终的判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行车安全。

千万不要因为有了“电子眼”,就关上了自己经验的“心眼”,否则,迟早有一天要为这种依赖付出代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