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虎卫士为何放弃大梁?材料科技升级背后的越野车新格局

谁说“没大梁的车就不能越野”?现在你走进4S店或刷一刷汽车论坛,老一辈老司机还在感叹,没有大梁的SUV哪敢下烂路。但你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连路虎卫士这种“硬汉代表”,居然也彻底告别了非承载式车身,走向了承载式。这不是搞笑吗?以前人人追的大梁,现在怎么都在拆,甚至那些越野车的老炮也认了账。到底是技术上有什么进步,还是大家都在跟着车企“抠门”?

先来算一笔账:非承载式车身最大特点,底下拧着一根又宽又厚的大梁,看着就结实。但是结实归结实,重也是板上钉钉。光这根大梁,分分钟多出三五百公斤。你别小看这点重量,一辆车百公里油耗能多套两升油钱。开起来不如轿车省油,还像背着一个铁棺材在路上跑。可这重量真的是无法避免吗?过去确实是这样,因为钢材强度限制,大梁必须用来保障车身刚性,尤其越野场景下拉扯、拧动,没这根大梁肯定要散架。

但科技更新太快了。最早法系车雪铁龙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搞出承载式车身,人家工程师脑袋都快薅秃了,愣是想办法把车身和底盘合成一体,重量减下来,强度还不掉。到了今天,热成型钢,超高强度材料,A柱、B柱的钢板硬得跟坦克装甲似的。车身刚性远远超过老式大梁。承载式车身咸鱼翻身,靠的不是偷工减料,而是材料科学的升级,给了车企一条省油跑得快的新路子。

不过新技术并不便宜。承载式车身的生产,看起来很先进,用的都是大型自动化冲压、焊接设备,模具要花上千万甚至更多。车企为什么还要折腾这玩意?其实,这里面有个“大盘算”。模具钱看着烧得心疼,一旦产量上去,也就不当回事了。一个模具可以生产几十万辆,摊到每辆车头上能省不少成本,批量越大越划算。你仔细看看丰田卡罗拉,公司能把它的价格压到十万块,一是全球销量大,二是模具、开发的钱分摊到每辆车上都很低。可如果你喜欢非承载式的普拉多,别说国内,海外卖价比汉兰达还便宜,到了国内硬生生贵了二三十万。这价格不是税收背锅,根本原因是卖得少,研发成本压不下来。车行省钱,消费者花钱,车厂和用户一起算小账,这种局面就是现实。

路虎卫士为何放弃大梁?材料科技升级背后的越野车新格局-有驾

聊到安全,一直以来不少人以为非承载式大梁车就是“更抗造”。但现在市面上的保险机构和安全测试越来越多,承载式车身的碰撞成绩普遍高过非承载式。车头设置溃缩区,遇到追尾或迎面撞击时,能把冲击力吸收掉,驾驶舱硬得像安全笼。实际碰撞测试里,承载式车身比起大梁车更能保命。可一换到越野场景,这就“露馅了”。车身刚性虽强,但扭动的幅度有限,如果烂路交叉轴一拧,承载式车身直接变麻花,门都可能关不上。而大梁车就像扁担挑水,底盘变形照样还能走,哪怕车身都歪了,只要底盘不散,照样能开下去。

最有意思的是,承载式车身在城市里是王者,全路段平坦,油耗低,空间大,性能指标全线上升。靠大梁、离地间隙高的非承载式车身,反倒成了“北美翻车榜”的常客,皮卡、越野车没少上榜。悬挂高底盘开弯时像船晃,有时候一个急转就翻过去。换上承载式车身,底盘低稳,翻车概率少了一半,日常通勤安心多了。

说到这里你要是以为大梁已经“被淘汰”了,可就错了。不信去看长城坦克300,一个月卖破万台,不少车主为了加配置还往上多加钱。福特猛禽,能加十万都抢不到。老牌越野玩家根本不在乎承载式还是非承载式,他们看中的是底盘的“灵魂”:差速锁能让四只轮子自打自转,分时四驱能让车轴冲上巨石,整体桥悬挂行程能拉半米。你要是非得说路虎卫士拆了大梁,就不够硬核,人家还在车身里偷偷焊上防滚架。这就是把两套技术缝到一起,极端场景下,靠钢梁的物理优势硬怼,算法、电子辅助再厉害也得靠硬件兜底。

路虎卫士为何放弃大梁?材料科技升级背后的越野车新格局-有驾
路虎卫士为何放弃大梁?材料科技升级背后的越野车新格局-有驾
路虎卫士为何放弃大梁?材料科技升级背后的越野车新格局-有驾

不难看出,承载式车身的流行,是用车场景选择了技术。现在市区里路况好,大家追求省钱省油好停车,买个大梁底盘反而浪费资源。非承载式底盘其实是被“消费市场”挤到了边缘。谁在乎极端越野?愿意花钱的老炮们还是扎堆买硬核越野车。多数人一年到头不会离开柏油马路,选车就像买鞋子,十里八乡走得舒坦的大众鞋,怎么打得过定制皮靴?两拨人,完全不是一个圈层,争来争去其实也没啥意义。

今天,坐在承载式车身的轿车里上班,你可能会觉得越野车就该有大梁。但真正玩越野的,宁肯油耗多一点,也不想在雨林泥坑里变成铲子。车企没变懒,也没偷工减料,技术进步让99%的用车需求都变得轻松省钱。材料科学一提升,安全、舒适、成本全部拿下。只是极端场景还是那条老路,想进荒原,没有大梁不敢闯。车企嘴上说承载式是未来,身体倒还是实诚的:热门硬派越野一个不落,照样把大梁用在该用的地方。路虎卫士装上防滚架,这就是“缝合怪”设计的最好证明。物理世界里,有些事算法补不了。

买车这事,就跟喝水一样,尝到甜头才知道苦涩。千万别听网上那些“非承载已死”的论调,其实没有谁淘汰谁。技术进步只是把选择权交到车主手里。用车场景怎么变,车企就怎么做账。喜欢飙车的选承载式,迷恋越野那就选老式大梁,底盘高低各有天地。说白了,方向盘指向什么地方,座位上的你才知道怎么选,没什么高手低手,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说到底,越野圈和家用圈,一个在江湖,一个在市集,大家各玩各的,井水不犯河水。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