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动车变成“移动炸弹”,谁在拿消费者的命开玩笑?
最近,某新能源车自燃的视频又在网上疯传——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车主站在路边,眼睁睁看着自己刚买半年的车烧成一堆废铁。评论区炸了:“这哪是买车,这是买了个定时炸弹啊!”
可悲的是,这样的新闻早就不是第一次了。电动车自燃、电池爆炸、冬季续航“腰斩”……这些问题就像悬在消费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更讽刺的是,某些车企还在拼命吹嘘“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却对最基本的安全问题避而不谈。
看看东风本田S7是怎么做的?电池包能扛住15吨静压,相当于三头大象踩上去;-30℃极寒环境下电量还能保持90%以上;150万公里路试,绕地球37圈……这些数字背后,是实打实的“玩命测试”,而不是PPT上吹出来的“黑科技”。
可某些品牌呢?电池没经过几次极限测试就匆忙上市,美其名曰“抢占市场先机”。结果呢?车主成了免费的小白鼠,一旦出事,车企轻飘飘一句“概率问题”就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这哪是造车?这是拿消费者的命在赌!
更恶心的是行业里的“双标”。燃油车时代,安全是底线;到了电动车这儿,安全反倒成了“卖点”。某些车企把用户当韭菜割,续航虚标、数据造假、偷工减料,出了事就甩锅给供应商。难怪有人说:“买电动车就像开盲盒,运气好是代步工具,运气差就是移动火葬场。”
安全不该是奢侈品,而是最基本的尊严。当车企把“智能”“续航”吹上天的时候,能不能先摸摸良心:你的车敢不敢让自家孩子坐?敢不敢在零下30度跑长途?敢不敢拍着胸脯说“这电池烧了算我的”?
消费者不是傻子。那些靠营销吹出来的泡沫,终将被真实的安全记录戳破。毕竟,再炫酷的大屏、再花哨的功能,也比不上关键时刻能保命的那一层防火材料。
70年前,本田宗一郎说:“车是承载生命的工具。”70年后的今天,某些人却把车做成了收割流量的玩具。当资本狂欢的时候,请记住:每一起自燃事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噩梦。
技术可以迭代,但生命没有重来的机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