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指责中国汽车抗用性仅及德系一半,容易生锈、品质逊于欧美

2024年10月28日,据俄媒透露,当地不少居民对中国汽车的“品质”略微有点抱怨。

尤其是在冬天,这车子的耐久性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

那会儿,中国车在俄国市场可是风头正盛,挺显眼的。

到了2023年,出口量超过了90万辆,占了俄国进口汽车总数的80%以上。到2024年,几个城市的出租车里,来自中国的车子比例都超过了70%。

在那极寒的西伯利亚大草原上,-30℃的严寒和融雪用的盐一混合,简直是检验中国汽车品质的“试金石”。

一时间,消费者的反馈和媒体的指责接连不断。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汽车厂商也不甘示弱,在黑河偷偷进行了一次“极北寒测”的试验,结果竟然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不已……

俄媒指责中国汽车抗用性仅及德系一半,容易生锈、品质逊于欧美-有驾

俄媒批评中国汽车

到了2025年,俄罗斯拉马克公司又推出了一个关于汽车腐蚀情况的排行榜,17个中国汽车品牌在零下30℃的严寒环境里接受了检验,结果挺让人意外的。

数据显示,5个品牌的车在用了两年之后,底盘位置明显生锈,有的金属零件甚至出现穿孔,而同期那批德系车的表面只出现了轻微的氧化现象。

俄媒指责中国汽车抗用性仅及德系一半,容易生锈、品质逊于欧美-有驾

这个情况可不是个案。

有不少俄罗斯司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他们开的某个中国品牌SUV,一用就是三年左右,车门和底盘连接的地方就开始锈蚀了。

更让他觉得烦恼的是,车子引擎在低温条件下启动变得越来越难搞。

只要在零下25℃以上,车子还能正常打火,一冷得多的话,就得接外部电源帮忙。可反观那些外资品牌的宝马X3,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烦心事。

俄媒的批评声背后,可不仅仅是个“质量差”的标签,更是各种因素交织、复杂叠加的结果。

摆在首位的,还是一些车企在成本管理方面的策略问题。

2023年某博主曾曝光过,某自主品牌为了节省成本,把车身用的钢材从防腐效果更好的镀锌钢板换成了普通冷轧钢,而且电泳涂装的厚度也从普遍的25μm调低到了18μm。

在干燥的地区可能感觉不太明显,但放到俄罗斯冬天雪融盐喷洒得很厉害的环境里,保护层很快就会被腐蚀掉。

特别恶劣的天气就变成了“加速剂”。

就黑河那地方来说,冬天零下40度可是稀松平常的事儿。

普通钢材在盐雾和低温反复交替的时候,腐蚀速度会快上三倍不止。许多车型在国内测试时能应付五年的防腐标准,可一到俄罗斯,两年就得出问题了。

面对质疑的声音,中国车企没有躲避,反倒把那些懂得齐刷刷的严寒测试变成了提升技术的好机会。

中国车企的“反击”

到2024年12月,中国汽研在黑河开启了“极北寒测”项目,16款主流新能源车型接受了智能安全和高效节能方面的测试,效果让不少人都觉得挺惊喜的。

在-20℃的环境里,续航减少的比例只有18%,远比行业平均的25%低不少。

不仅如此,2024年,许多汽车厂商为俄罗斯市场推出了ATTO3的升级版本。

车身采用了新型复合防腐涂层,镀锌层厚度增加到120g㎡,底盘的重要位置还额外撞上了锰钢护板。

据中国汽研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车型正在迈向“极寒适应型”方向发展。

俄媒指责中国汽车抗用性仅及德系一半,容易生锈、品质逊于欧美-有驾

本土化破局,不止改技术,还要“入乡随俗”

技术的提升解决了“能不能用”的难题,但要在俄罗斯市场站稳脚跟,还得迈过“合不合适”的这道坎。

到2025年1月,某汽车公司和俄罗斯伏尔加汽车集团宣布一块儿投入5亿美元,在图拉州扩大厂房,专门生产适合俄罗斯气候的车子。

这家新工厂主要靠本地采购,70%的零件都是来自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不光省了钱,还能根据当地的道路情况调节悬架系统,真是挺贴心的安排。

俄媒指责中国汽车抗用性仅及德系一半,容易生锈、品质逊于欧美-有驾

像是专门针对西伯利亚冻土地面的情况,把减震器的行程给延长了,这样一来,车身的震动就少了,能有效减少对防腐层的损伤,挺聪明的设计。

用平心静气的态度看待未来的发展,别盲目乐观也别过于悲观,理智分析各种可能性,保持清醒的头脑,挺重要的。

虽然进展挺明显的,但中国汽车在品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2024年“极北寒测”报告显示,在雾天、逆光等复杂环境下,中国的智能汽车辅助安全功能的通过率还不太理想。

俄媒指责中国汽车抗用性仅及德系一半,容易生锈、品质逊于欧美-有驾

一些车型在气温低于-30℃的时候,空调采暖依旧存在制热速度慢的情况。

有的汽车企业在2024年的年报里披露,研发投入超过120亿元,可用在高寒环境适应性研发的资金大概只占5%左右,而像大众、宝马这些车企,这个比例通常都在15%以上。

研发投入的差异,说明中国汽车要彻底赶上欧美的水平,还得再花点时间。

虽然有些不足,但未来的前景还是挺令人看好的。

虽然刚开始投入还不算多,但咱们已经在行动了,许多中国车企都在加紧研制极端环境下的技术。

俄媒指责中国汽车抗用性仅及德系一半,容易生锈、品质逊于欧美-有驾

到2025年3月,某汽车公司公布成立了“极寒技术实验室”,准备投入20亿元,用于研制抗寒电池和防腐技术。

中国汽研正不断完善“极北寒测”规程,未来计划增加-40℃以下的极限测试项目,逼着车企们得提升产品质量啦。

毕竟这么大的市场,加上中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也为中国汽车行业打开了更宽广的发展天地。

其中还包括他们正在筹划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一起推动技术标准的互认,这样一来,中国的汽车就能更顺利地进入俄罗斯市场。

现在啊,中国的汽车不再只是靠数量在扩大,而是更注重品质的提升。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了550万辆,其中高端车型占比是25%,比2020年多了整整十八个百分点。

俄媒指责中国汽车抗用性仅及德系一半,容易生锈、品质逊于欧美-有驾

这种转变,不单单是为了解决俄罗斯市场的质量质疑,还能让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稳住脚跟。

毕竟,真正的实力,可不是靠低价拼出来的,而是看耐用度和信赖度。

回头看看2024年,俄罗斯媒体一句话说,耐用性只有德系的一半,让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里闹得不少争议。

如今,从极北寒冷的测试全能之星到俄罗斯消费者的主动青睐,咱们中国汽车用不断的改良给出了回应,也走出了一条从被质疑到赢得认可的逆袭之路。

这次反击,不光是技术上的成功,更是咱们中国汽车行业重新践行“质量第一”理念的体现。

俄媒指责中国汽车抗用性仅及德系一半,容易生锈、品质逊于欧美-有驾

结语

未来,随着极寒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本土化合作的加紧推进,中国汽车跟欧美品牌之间的“质量差距”肯定会逐渐拉近。

这次在俄罗斯市场的试炼,也会变成中国汽车迈向国际舞台的“磨刀石”。

归根结底,能在-40℃的严寒中站稳脚跟的车辆,迟早会在世界市场上赢得更多的信赖。

中国汽车的路子,可从来不是什么短期拼出市场份额,而是一份长久坚持品质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质量不好”的标签,变成全球汽车行业不可忽视的主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