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汽车评论人陈震通过视频平台澄清近期与小米品牌的争议。他明确表示:“我跟小米从来也没翻过脸。”这一声明直接回应了外界对其“黑小米”的质疑。陈震强调,其关于小米SU7前舱盖设计的讨论仅限技术层面探讨,既未否定配置合理性,也未质疑车辆安全性。“没有指责产品缺陷,没有否定技术参数,更没有煽动群体对立”,他以排比句式重申立场。
针对小米汽车事故的舆论争议,陈震将问题根源归结为“人为因素”。他指出,SU7此前曝出的交通事故均与驾驶员操作规范相关,“鬼火少年飙车出事,该怪车还是怪人?”这种反问直指舆论焦点,试图剥离产品责任与用户行为的混同判断。值得注意的是,陈震主动提及自己曾改装车辆碳纤维部件的经历,用以说明消费者对个性化设计的追求本质是“情绪价值”,与实用功能无必然关联。
在个人设备选择层面,陈震解释更换三星S25的原因时透露出微妙心理:“不想与某些群体产生标签重叠”。这番表述引发双重解读:一方面承认小米手机性价比优势,另一方面暗示特定粉丝群体的负面形象已影响消费决策。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别强调家庭仍在使用米家生态产品,这种“产品留用群体排斥”的矛盾状态,恰好折射出当前科技品牌面临的用户分化现象。
陈震将争议焦点转向“极端言论制造者”。他指控部分网络群体存在“断章取义、造谣生事”的行为模式,并反问:“我哪一句黑小米SU7了?”这种质问式表达强化了其受攻击者的姿态。值得关注的是,其发言中刻意区分“那拨人”与“该产品”,试图在舆论战场划清个人态度的边界线。
此次回应揭示了一个典型矛盾:专业意见与粉丝文化存在认知错位。当陈震讨论SU7 Ultra动力限制争议时,其技术视角与消费者期待产生冲突;而碳纤维风道设计的功能性质疑,则触及品牌营销话术与实际效能的落差。这些具体案例恰恰印证了其核心主张——专业评论应聚焦产品本体,而非被群体情绪裹挟。
公众反应呈现两极分化。部分网友支持其理性讨论立场,认为“专业人士就该说实话”;反对者则揪住“不再使用小米手机”细节,质疑其动机纯粹性。这种分裂态势反映出当前科技领域舆论场的深层矛盾:商业利益、粉丝文化与专业意见难以形成共识闭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