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理想汽车纯电SUV i8的发布会上,一段15秒的碰撞测试视频成了全场焦点。画面中,重达8吨的乘龙卡车与理想i8以100公里/小时正面对撞。
撞击瞬间,卡车四个车轮离地弹起,驾驶室像被“斩首”般向前倾倒,重重压在理想i8的前窗上。而理想i8仅车身轻微凹陷,A柱、B柱完好无损 。
这段视频被理想官方解读为“安全性能的巅峰之作”,却在社交媒体炸开了锅。网友迅速扒出被撞卡车是乘龙H5型号,评论区瞬间涌入大量调侃:“8吨卡车干不过SUV?”“这卡车是纸糊的?”
更有人质疑测试动了手脚——卡车驾驶室的保险锁扣疑似未锁定,导致车头轻易分离 。
压力迅速传导至乘龙卡车。其抖音账号一夜涌进上万条嘲讽留言,官方账号只能紧急回应:“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并透露法务已介入 。
7月31日,东风柳汽(乘龙母公司)的声明直接将冲突升级。声明直指理想汽车三大“罪状”:未经授权使用测试视频、刻意设计非常规碰撞场景、未公布卡车是否改装或减配。
文中强调,这种“自定义测试”已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并威胁到卡车司机的安全认知 。
理想汽车则咬定“第三方权威性”。他们向媒体出示了中国汽研的委托协议,强调测试卡车是机构从市场随机购买的全新车,并公布更多技术细节:两次撞击中,卡车对i8施加的冲击力分别超过100吨和80吨,远超常规碰撞测试标准 。
最戏剧性的一幕来自理想高管的隔空喊话。产品负责人@老汤哥Tango 在微博挑衅:“相信权威机构?要不复测一把?”另一高管张骁秒回:“直播都行!”这番操作被网友调侃为“碰瓷式营销2.0” 。
处于风暴眼的中国汽研,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记者8月1日实地探访其重庆总部时,多名员工透露“专项小组已连开三天会”。品牌部门对外仅称“正在处理”,证券部则向记者承认正在向业务部门调取原始数据 。
此前,中国汽研证券部曾向媒体作出关键回应:测试符合国家标准,未调整卡车参数。但当被追问“遵循何种标准”时,工作人员却含糊其辞,仅表示这是“企业自定义的开发验证测试”,不属于国家强制检测项目 。
这一说法引发更深质疑:若测试标准由车企自定,第三方机构如何保证中立?业内专家指出,碰撞测试中卡车的载重状态、保险锁扣是否激活、碰撞角度偏移1°都可能颠覆结果——而这些细节理想均未公开 。
乘龙卡车在自证清白的视频中,展示了其引以为傲的“龙骨驾驶室”:四层吸能结构、ECE国际安全认证、30次碰撞实验数据。技术文档显示,该设计能在真实事故中通过驾驶室后移技术保护司机,而非视频中的“解体”状态 。
多位卡车工程师向媒体分析,理想测试中的反常现象可能源于两点:一是空载卡车重心偏高,对撞时易前倾;二是驾驶室与底盘连接件未锁死,而真实运营中卡车的保险锁扣必须强制锁定。若测试忽略这两点,结果将与实际场景严重脱节 。
理想汽车则坚称技术领先。其公开的i8车身结构图显示,前舱布置了11道环形吸能框,采用1500MPa军用级钢材。不过这些数据无法解释为何8吨卡车会出现“蹦跳”效果——物理学专家指出,这种动态需满足极为苛刻的力矩条件 。
这场风波已波及资本市场。理想汽车港股在发布会次日暴跌12.8%,乘龙卡车虽未上市,但经销商反馈“咨询客户锐减三成”。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规则:当车企能通过“定制化碰撞”打击竞品时,消费者该相信谁的测试?
某车企安全实验室负责人匿名透露,近年极端测试愈演愈烈:“从卡车对撞到货车压顶,本质都是利用信息差制造视觉冲击。”他举例,某品牌曾用“30吨货车侧压”测试证明车身坚固,却隐瞒了测试车额外焊接了200公斤钢架的事实 。
目前,乘龙卡车已收集网友提出的七大疑点提交法务,包括卡车来源证明、锁扣状态视频、碰撞传感器原始数据等。理想汽车则要求中国汽研三天内公布完整报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