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准车主遇30天尾款“通牒”……

“定金交了,配置锁了,提车却卡在‘30天倒计时’?”

最近,多位小米汽车准车主在社交平台发声:锁单后突然收到“30天内支付尾款”的最终通牒,逾期订单将被取消且5000元定金不退。

有人质疑销售未提前告知时限,有人因贷款延迟面临“车财两空”,更有人直言:“小米这是在‘赶客’还是‘割韭菜’?”

小米准车主遇30天尾款“通牒”……-有驾

从“互联网造车”到“交付大考”,小米汽车正站在风口浪尖——

一边是SU7订单量突破10万台的狂欢,一边是准车主因支付政策“炸锅”的危机。

这场争议背后,是新能源车企在产能爬坡、资金回笼、用户体验之间的艰难博弈,更暴露了小米从“流量玩家”到“硬核制造商”转型中的阵痛。

30天尾款“通牒”,究竟是合理的商业规则,还是伤害用户的“霸王条款”?

一、核心事实:

小米汽车近期向部分准车主发送通知,要求在锁单后30天内支付全部尾款,否则订单可能被取消且定金不予退还;

政策适用于已支付5000元定金并完成配置锁定的用户,涉及车型包括SU7等热门款;

部分用户反馈,此前销售未明确告知30天时限,或认为时间过紧影响资金安排。

小米汽车支付流程梳理:

定金阶段:用户支付5000元定金(可退),锁定配置优先级;

锁单阶段:用户确认配置后锁单,定金转为不可退,进入生产排期;

尾款阶段:锁单后需在30天内支付剩余款项,逾期订单或被释放。

行业对比:

特斯拉:锁单后无固定尾款时限,但延迟支付可能导致交付顺序后移;

蔚来/理想:通常允许锁单后1-3个月内支付尾款,部分车型支持分期延期;

传统车企:多为“定金-尾款-提车”三步走,尾款支付时间较灵活。

小米准车主遇30天尾款“通牒”……-有驾

二、争议焦点:30天时限是否合理?

用户核心诉求:

知情权:销售是否在锁单前明确告知30天时限?

灵活性:尾款支付能否根据用户资金状况延长(如分期、贷款审批延迟)?

公平性:订单取消后,车辆是否会重新流入市场?定金是否应部分退还?

小米潜在考量:

产能压力:SU7订单火爆,通过缩短尾款周期加速资金回笼,支撑产能扩张;

防止炒单:避免黄牛囤积订单,确保车辆交付给真实用户;

流程标准化:统一支付时限可简化生产排期管理。

法律风险点:

若合同未明确约定30天时限,小米单方面要求可能涉嫌违约;

订单取消后定金全扣,需符合《民法典》中“定金罚则”(不超过主合同标的20%)。

三、用户影响:从“期待提车”到“焦虑维权”

真实用户案例:

案例1:上海用户王先生锁单后因贷款未获批,超期3天被取消订单,定金损失5000元;

案例2:北京用户李女士称销售未提及30天时限,锁单后才发现政策,质疑“信息误导”。

用户感觉被“霸王条款”束缚,支付政策缺乏透明度;担心资金安排不足导致订单流失,错失购车资格;对小米“用户友好”品牌形象产生质疑。

四、品牌应对建议:平衡效率与用户体验

透明化沟通:在锁单页面、合同中用加粗字体明确标注30天时限及逾期后果;

个案协商:对因客观原因(如贷款延迟)超期的用户,提供1-2次延期机会;

定金优化:参考行业惯例,将定金比例降至2000-3000元,降低用户决策门槛。

动态支付政策:根据订单量调整尾款周期(如高峰期30天,淡季60天);

金融支持:与银行合作推出“锁单后极速贷款审批”,减少用户资金压力;

用户教育:通过APP推送、销售培训等方式,确保政策传达“无死角”。

结尾:小米的“交付大考”才刚刚开始

30天尾款“通牒”事件,暴露了小米汽车从“互联网营销”到“硬核制造”转型中的阵痛——

短期看,需通过政策透明化、个案灵活处理化解舆论危机;长期看,需建立一套与产能匹配、用户友好的交付管理体系,避免“因小失大”。

责编: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