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建高铁?”电话那头我叔的声音还是老样子,透着一股子不耐烦,“啥时候能先把楼下那条堵了半辈子的路给修修?”
这话听得我一时有点语塞。是啊,对很多人来说,宏大的国家叙事,远不如出门买菜那条路是不是平坦来得实在。
可这事儿吧,又没那么简单。就在几天前,成渝中线那边,第一批长钢轨运到了,就那么静悄悄地躺在简州的基地里。还没开始铺,江湖上就全是它的传说了。设计时速350公里,据说最新的计划要提到400。这是个什么概念?成都到重庆,以后可能就50分钟的事。我查了下,现在最快的一班复兴号也要62分钟。别小看这十几分钟,按照交通经济学里一些专家的说法,当两个超大城市间的通勤时间压缩到“一小时圈”内,会引发“钟摆效应”,人才、资本、信息的流动将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增长,而是指数级的。
这已经不是修一条路,更像是在二维地图上,硬生生拉出了一条虫洞。
所以,当我叔抱怨楼下堵车的时候,另一群人,可能正在电脑前计算着这条线会如何重塑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版图。这种感觉挺分裂的。
把视线从西南挪到华北,这种“分裂感”就更强烈了。9月1号那天,雄商高铁在河北和山东两个地方,同时开始了全线铺轨。河北段258公里,山东段269公里,几乎是同步推进。这背后是多么恐怖的调度和组织能力。这条线是国家“八纵八横”网络里京港(台)通道的一部分,一头连着雄安,另一头扎进中原腹地的商丘。它串起来的,是肃宁、衡水、聊城、菏泽这些过去在高铁网上相对“边缘”的城市。
以前从聊城去雄安,开车得四个多小时,以后可能也就一个钟头。这不仅仅是方便了,它是在物理上重塑区域的经济地理。一些产业分析报告早就指出,这种干线通道一旦形成,会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沿线的产业园、物流中心,甚至房价,都会被重新估值。
当然,这些宏大的分析对我叔来说,可能还不如楼下新开一家好吃的面馆来得重要。
有时候,我们确实不需要那么多改变世界的宏伟工程,来点“小而美”的东西也挺好。就像浙江那条金建高铁,全长也就64.51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跟上面那两位比起来,简直就是个“弟弟”。但它的作用却特别实在。年底就要通车了,到时候从金华去黄山,一小时就到。
这就很有意思了。一条铁路,可以是为了国家战略,也可以是为了让你周末能方便地去山里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一个是面子,一个是里子,但都实实在在的改变着生活。
所以你看,这些冰冷的铁轨,其实一点也不冰冷。它们像无数的毛细血管,深入到这片土地的肌理之中,有的负责输送主动脉的血液,有的则只是为了让某个末梢神经能更舒服一点。
下次我叔再抱怨的时候,我大概会告诉他,再等等。没准过两年,他抱怨的就不是楼下堵车了,而是去几百公里外看老战友的高铁票,怎么又涨价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