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8充电桩电量与车机显示差异大,车辆运行空调与视频耗电是否未统计,电量数据出现明显偏差令人困惑

问界M8充电桩电量与车机显示差异大,车辆运行空调与视频耗电是否未统计,电量数据出现明显偏差令人困惑

几天前我翻了下账单,九月份的电费刚出来,160块左右吧。其实挺惊讶的,因为我九月开了两千多公里,全家充电,几乎没用油。算下来,油钱可以忽略了。这个用电的效率,算算才7分钱一公里,跟油车比,真是甩得远了。你们知道不?我一直觉得,现在用电的车,除了方便、省钱,维护起来也挺便宜。

问界M8充电桩电量与车机显示差异大,车辆运行空调与视频耗电是否未统计,电量数据出现明显偏差令人困惑-有驾

这次我还特别留意了车机显示的里程和用电情况。你知道吗?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点,车机大概显示,九月份总耗电380度左右。而我查充电桩的记录,显示九月充了476度,比车机显示多出一百多度的差别(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个估算,不能太严谨,只能说大概是这样)。更奇怪的是,电表的总电量也差不多是480度。这几组数据,明显不一致。

我琢磨了两天,心里一直在想,车机显示用电和实际充电用的电差这么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知道,充电桩的电表和家庭电表一般会比较准,但车机显示的用电,估计是只包括了车辆在行驶时消耗的那部分。

那是不是第一,空调和视频这部分电,没有在车机里体现?第二,可能还包括了一部分车辆运行时的空调电耗?毕竟空调在停车场时,是不停在吹的,不用车的时候还在耗电。第三,也许车机算法没有把待机时的耗电算进去?——这其实很合理,比如你维持车内的空调或显示屏,虽然不在行驶,但电量也在消耗。

你们知道,这个算法到底怎么回事吗?我找了点资料,没找到个特别详细的说明,反正我知道的,车机的显示,大部分只算了驱动时的主耗电,估计没有包括停车空调和视频的电。因为我晚上睡觉,车子开着空调,显示也没怎么变化,才睡着了。

问界M8充电桩电量与车机显示差异大,车辆运行空调与视频耗电是否未统计,电量数据出现明显偏差令人困惑-有驾

说到这里,我还在想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为什么感觉差异这么大?可能有两个因素,第一,充电桩的校准误差,有可能充电桩会给多充一点,尤其比如它的灯光一直亮着,占了一度电左右;第二,车机的算法不全,未把某些耗电算进去。

不过我那天还搞笑地问了一下卖车的师傅:你们这车的用电算法是不是也写死的?只算行驶的电?他说:基本上就是这样,其它停车耗的都是小事。听完我忍不住笑出声。其实有时候,车企也会忽略一些耗电,比如待机耗电或者空调带来的电,有点像家里空调开着,但你不觉得耗电多?但账单上就是会差那么点。

我还翻了几张照片,记得看到有人在车内看视频的截图,屏幕亮度挺高的,持续看了半小时耗电也不少。我猜测,这部分算不算在车机的累计用电里?没细想过,没查实际算法。

问界M8充电桩电量与车机显示差异大,车辆运行空调与视频耗电是否未统计,电量数据出现明显偏差令人困惑-有驾

我个人感觉,车机显示的用电,可能主要就是驱动和行驶中主要耗电,其他停车时的多余耗电,比如空调、视频、甚至待机灯光,可能是另外算的,或者根本没算在内。

那这个差异谁能帮我分析一下?总不可能,充电的电都算在里面才合理吧?我估算,百公里用电,从18.3度到23.4度的差异,可能就由空调和视频的耗电造成。毕竟,空调开一小时,电量差不多一、两度,按我车上的显示比例,也应在合理范围内。

这个问题其实挺困扰的。你们觉得,除了算法不同外,有没有一种方法能把停车用电也体现出来?是不是得加装一些特殊的监测设备?

问界M8充电桩电量与车机显示差异大,车辆运行空调与视频耗电是否未统计,电量数据出现明显偏差令人困惑-有驾

我之前还不知道,问界M8的增程六座MAX+版挺智能,完全没有想过它的电量显示会出这么大偏差。人说充电桩显示的肯定比较准,但我觉得,实际用电和充电记录,还是有点出入。你们遇到过类似情况吗?或者,有没有谁知道更多内幕的?我觉得这个问题,挺值得深究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想问一下,你用车时会不会刻意观察这些数据?我觉得,可能也是我太喜欢折腾了,确实如果能准确知道,每次开车到底用了多少电,家里电费就能算得更清楚一些。

有时候想,无所谓了。反正只要,能把空调宝贝烧得暖暖的,和视频不卡顿,就够了。你们有没有试过在停车时,偷偷开着空调,又看视频一两小时?那耗电是不是又不同了?

真希望有个更透明的用电算法,或者一个能实时显示所有耗电的应用。这样就不用老是在猜,机器显示的数字,到底是原厂算法还是屏幕、空调、待机耗材组成的拼凑。

问界M8充电桩电量与车机显示差异大,车辆运行空调与视频耗电是否未统计,电量数据出现明显偏差令人困惑-有驾

大概也就这样吧。你们觉得,这个问题还能没有更好的答案?或者我是不是在想太多了?反正用的时候总会发现,那些只在后台偷偷干活的电耗,才是真正的深藏不露。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