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朱江明说“燃油车三年内退出市场”,其实完全不可能!

零跑朱江明说“燃油车三年内退出市场”,其实完全不可能!

零跑朱江明说“燃油车三年内退出市场”,其实完全不可能!-有驾

在杭州某新能源汽车论坛上,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抛出“燃油车三年内退出市场”的惊人论断,瞬间引发行业震动。然而,当我们穿透技术泡沫与商业话术,会发现这个论断既违背产业规律,更忽视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复杂现实。从燃油车产业链的盘根错节,从充电桩建设的“肠梗阻”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这场关于能源革命的争论,本质上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

一、市场铁律:50%渗透率的天花板

2025年1-8月的市场数据,给朱江明的论断浇了一盆冷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虽达48%,但燃油车销量仍在逆势增长——8月环比增长9.5%,同比增长12.9% 。这背后是深刻的市场分化:一线城市新能源车渗透率超60%,而三四线城市仍不足30%。更关键的是,燃油车在商用车领域占据绝对主导,重卡、客车等车型短期内无法被电动化替代。

全球市场同样不支持三年替代论。美国预计2025年电动车占比25%,燃油车仍占75%;欧洲虽计划2035年禁售燃油车,但现有存量车(超2亿辆)的淘汰周期至少需要15年。即便在挪威这个全球电动化最激进的国家,2025年燃油车仍占新车销量的12%。朱江明的论断,显然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误读为全球普适规律。

二、技术瓶颈:电池革命的“不可能三角”

尽管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全固态电池性能提升30%,中科大团队将硫化物电解质成本降低92%,但这些突破距离大规模商用仍需时间。当前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在-20℃环境下续航衰减超40%,而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日均气温低于0℃的城市占比达67%。更现实的是,2025年全球锂资源缺口预计达20万吨,这意味着电动车产能扩张将受制于原材料供应。

反观燃油车技术仍在进化。奥迪最新一代2.0T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2%,配合48V轻混系统,百公里油耗降至5.2L;奔驰研发的“e-fuel”合成燃料,可使现有燃油车实现碳中和。这些技术迭代让燃油车在环保与性能上仍具竞争力,部分车企(如奥迪、奔驰)已调整电动化计划,继续更新燃油车型 。

三、基建困局:充电桩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2025年9月,中国充电桩数量突破800万台,但车桩比仍达3.8:1,远高于1:1的合理水平。更严重的是,老旧小区充电桩安装率不足15%,农村地区覆盖率不到5%。某调研机构测试显示,在沈海高速某服务区,高峰期充电排队时间长达2.3小时,而加油站加油平均仅需5分钟。

充电桩新规的实施,进一步延缓了建设速度。2025年5月实施的设计标准,对充电站的选址、电力容量、消防设施等提出严苛要求,导致部分在建项目停工整改。即便按照国家发改委规划,2027年建成10万台超级快充桩,也仅能满足300万辆电动车的快充需求,而届时中国电动车保有量预计超4000万辆。

四、消费惯性:电动车的“甜蜜陷阱”

麦肯锡报告揭示了残酷现实:中国电动车车主后悔率攀升至22%,三四线城市达54%,主要原因是充电不便。消费者对电池寿命(8年脱保后更换成本超5万元)、二手车残值(3年保值率不足40%)、充电时间的担忧,形成了购买决策的“心理障碍”。在广东某二手车市场,2022款比亚迪汉EV的收购价已跌至新车价的48%,而同期凯美瑞燃油版保值率仍达65%。

更值得关注的是,燃油车在特定场景下的不可替代性。在西藏阿里地区,加油站间距可达300公里,而电动车续航普遍不足500公里;在东北地区,燃油车的低温启动性能仍是电动车的“阿克琉斯之踵”。这些场景决定了,燃油车将长期作为“备用选项”存在。

五、产业重构:万亿产业链的“生死时速”

中国燃油车产业链涉及3000万就业人口、12万家零部件企业。若三年内全面禁售燃油车,将导致:

- 就业冲击:仅加油站行业就将失业超500万人;

- 技术断层:博世、大陆等Tier1供应商的燃油车零部件产线关闭,可能影响新能源车关键技术的研发;

- 能源安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仍达72%,电动车大规模普及将加剧对锂、钴等稀有金属的进口依赖。

外资车企的战略调整,印证了产业链转型的复杂性。奥迪撤回“2033年停售燃油车”计划,奔驰推迟电动化目标,保时捷将插混车型生命周期延长至2035年 。这些举动并非抵制电动化,而是在市场规律与企业生存之间寻求平衡。

结语:革命不是赛跑,而是长征

汽车产业的能源革命,本质上是技术、市场、政策的三重博弈。零跑朱江明的论断,或许是出于企业战略考量的“营销话术”,但却忽视了产业转型的客观规律。当我们在深圳街头看到特斯拉与比亚迪的较量,在云南茶山目睹燃油车与电动车的共存,在欧洲市场见证传统车企的战略调整,会发现:真正的变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共生共荣”的进化。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燃油车还是电动车,本质上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当充电桩覆盖每一个村落,当固态电池解决续航焦虑,当能源结构实现全面清洁化,燃油车自然会完成历史使命。但这一天的到来,需要的是技术突破的耐心、基础设施的投入、产业链的协同,而不是某位企业家的“豪言壮语”。在这场能源革命的长征中,我们需要的不是口号,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前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