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小米汽车从行业新贵沦为舆论风暴眼。三月底,一辆小米SU7在交通事故中起火致三名女大学生遇难,这场悲剧像多米诺骨牌般引发连锁反应——创始人雷军罕见沉默、社交媒体限流、销量断崖式下跌,一场关于技术争议、品牌信任与消费者权益的拉锯战正在上演。
从"顶流"到"跌落":小米汽车的过山车式命运
就在半年前,小米汽车还是新能源赛道的"现象级选手"。SU7上市时月预定量直冲3万台,雷军在发布会上意气风发地喊出"年销35万台"的目标。但三月底的致命事故犹如当头棒喝,事故现场视频在社交平台疯狂传播,"电车安全"的质疑声瞬间淹没小米精心打造的科技品牌形象。
销量"自由落体"背后:数据比任何辩解都刺眼
公开数据显示,小米汽车交付量已从峰值的月销近3万台,暴跌至当前的2.8万辆。更令人担忧的是,SU7这款明星车型销量连续三周环比下滑,周均销量仅400台。"现在去4S店试驾的顾客,十有八九是来退订的。"一位销售人员透露,展厅里"要不要退车"的讨论比车价砍价声更频繁。
配件风波成导火索:2000积分能平息众怒吗?
争议远不止安全问题。高端SU7选配的碳纤维风道配件被指"货不对板",有车主在社交平台晒出对比图:"宣传说是航空级材料,到手摸着像塑料板!"尽管小米迅速推出"改回原配件或补偿2000积分"的方案,但车主群里的反应堪称"炸锅"。"积分能当退车费吗?"维权群主李女士说,他们已收集到超千份退车申请,准备集体诉讼。
雷军的"沉默策略":躲得过键盘侠,躲不过市场?
面对舆论漩涡,雷军选择了非典型的应对方式——微博评论权限仅对关注百日以上的粉丝开放,公开场合露面频率锐减。公司解释称这是为"过滤网络暴力",但更多人看到的是创始人正在"战略收缩"。健身打卡视频里强颜欢笑的雷军,与三年前在发布会上激情挥拳的模样判若两人。
当技术自信遭遇信任危机:小米的破局之道
这场危机折射出新势力车企的生存困境:如何在技术创新与消费者沟通间找到平衡?有行业观察者指出,小米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说明会,更要重建"用户听得懂的信任体系"。而对雷军而言,这场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如果三季度销量仍无起色,那句"三年内拿下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豪言,或将变成最刺耳的讽刺。
此刻的小米科技园,研发人员仍在为自动驾驶系统彻夜加班。但窗外,维权车主们举着"要真相、要退车"的横幅,正等待着一个答案:当科技理想遭遇现实困境,小米能否找回那个让人心动的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