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月销七八万辆,到如今单月不到千台,这样的滑落速度令人唏嘘。雪佛兰曾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2014年年销高达76.7万辆;可到了2024年,只剩下52,774辆,2025年前四个月更仅售5,314辆,几乎跌回极致衰退阶段 。这背后不是一两款车的问题,而是品牌定位、电气化应对、自身战略节奏的全盘失衡。
曾经的赛欧、科鲁兹、迈锐宝XL、探界者在消费者心中是“价格亲民、设计可靠”的代表。但当国产品牌开始疯狂推新能源技术、智能驾驶、超长续航时,雪佛兰几乎没有核心竞争力可言。当主打三缸动力的科鲁泽、迈锐宝XL因体验差被口诛笔伐,这个曾被赋予“性价比之王”的标签也随之崩塌 。
尤其令人惋惜的是,在中国新能源爆发的窗口期,雪佛兰可用的新能源产品寥寥无几。畅巡、探界者PLUS插混等几款试水车型,在续航、智能化、价格与当地品牌比拼中显得力不从心。到2025年,新能源车型占比仍不足5%,彻底错失了市场关键转型机会 。
谈到渠道和产能,问题只更多。一边是沈阳、烟台工厂逐步缩产或裁员,另一边是经销商网络崩塌——全国4S店不足200家,与巅峰时期比锐减近70%。销量下滑导致渠道萎缩,渠道萎缩又反过来压缩销量,形成恶性循环 。雪佛兰如今在中国的存在感几乎被无视。
那么扭转乾坤还有可能吗?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曾回应“不会放弃雪佛兰”,但他强调的是不会放弃现有用户,并未承诺大力投入新产品或市场刷新。媒体也指出雪佛兰国内多个项目已被无限期推迟甚至冻结,包括纯电SUV、旗舰SUV以及Trailblazer后续换代车型等产品计划被迫搁浅 。
与此同时,SAICGM的战略重心明显倾向别克和凯迪拉克,资源倾斜更加明显。别克E5插混版售价压降,不断蚕食其燃油和新能源份额;凯迪拉克逐渐被当做更高端主力输出。在这种内部资源结构下,雪佛兰几乎成为“多余品牌”,品牌上升空间极为有限 。
2025年,GM中国整体销量在Q2同比上涨20%,累计销量上半年达89万台,且新能车交付增长50%;集团整体实现连续三个季度盈利 。但推动这回暖的,是五菱Mini EV、别克Electra、GL8 PHEV等本土品牌与合资子品牌的贡献。雪佛兰品牌几乎毫无参与感。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如果雪佛兰无法快速推出基于Ultium/Aultener平台的高性价比电动车,或者其全球战略主力放在其他市场,中国市场可能会继续让它边缘化。市场份额从6%跌至近0.1%,消费者认知和渠道资源都已极度衰退,重塑重生所需付出的时间和资源将极为沉重 。
写到这里,内心其实有些悲凉。雪佛兰曾经是那么多人熟悉的“性价比选项”,如今成了低端遗留,没人再主动提起。它还能站稳脚跟?理论上如果在新能源领域一鸣惊人、渠道重建、品牌年轻化、产品对标国产主流才能有机会。但现实里,这些都没迹象。留给它的窗口越来越小时,退出也许是真正在华逻辑下更合理的安排。
结局会如何,我们仍需继续观察。未来中国市场,没有空间留给一个不再更新、不懂本土节奏的品牌。雪佛兰显然已经错过了重新定义自己的时机,而现在能靠什么找回来?是全球战略调拨的资源,还是SAIC-GM内部再度“照顾”?时间会给出答案。但目前来看,它要在中国市场重新站稳,前路非常坎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