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三万以下别买车!”
财经作家吴晓波对着镜头算了一笔账:买车第二天就折价一半,加上保养、车位、加油,成本高得吓人。
省下的钱足够读个MBA,或者凑个首付、买点基金。压力太大也不用买房,租房挺好。
一句话引爆了社交平台。
01
就如吴晓波所说:汽车是典型的负债型消费,折旧速度堪比手机落地,养车费用更是隐形黑洞。
贷款买的房和车都不是资产,而是一种负债。
但车企阵营的反击来得迅猛。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1327.9万辆,同比增长12.2%。
奇瑞高管高飞在汽车论坛上直言:“现在大家都不买房了,省下的钱正好换车提升生活质量!”。
并且甩出数据说:“存款增长的用户正把省下的房款变成车钥匙”。他的预测带着火药味,今年汽车销量要冲2400万辆!
一边是专家呼吁捂紧钱包,一边是4S店挤满置换人群。
消费降级还是消费转移?
两组数据揭晓真相: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狂飙40.3%,占汽车总销量44.3%;同时,70%购车者享受了以旧换新补贴。
原来所谓的“繁荣”,是政策强心针与消费替代效应的合谋。
当房产失去投资光环,那辆曾被房贷压得不敢想的车,突然成了触手可及的安慰。
02
北京合生汇新能源汽车集市,罗先生刚为新车付完定金。“八年老车置换加上补贴,省了一万多”,他非常开心的说。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412万份以旧换新申请中重复上演。
促销战火从未熄灭。
经销商展厅里,传统燃油车挂着“直降23.3%”的刺眼红标,新能源车也扛着10.2%的折扣大旗。
“去年买的SUV,今年同款降价两万”,一位车主在论坛吐槽时,引来了三百个“同病相怜”的点赞。
繁荣表象下暗流汹涌。
6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飙至56.6%高位,72.5%的4S店未能完成销售目标。
当首波补贴额度在6月底耗尽,7月初销量应声下滑。
更残酷的洗牌在新势力阵营上演。
统计的12家车企中,仅3家达成40%年度目标,其余在亏损泥潭中挣扎。
零跑、小鹏靠性价比勉强站稳,而小米华为则凭借“品牌势能降维打击”,这种能力传统车企都难以复制。
03
月入一万多的家庭,算完购车账后倒吸冷气:首付3万+月供2000元+年养车费1.5万=不敢点的外卖+不敢病的日常。
“三座大山”压得购车梦摇摇欲坠。
教育成本(养娃到大学毕业超80万)、房贷(全国4亿房奴)、养车支出,全都是钱。
停车难更是一记闷棍。重庆张女士小区车位标价28万,她选择打车:“一年才花几千,比养车划算”。
当北京国贸晚高峰变成停车场,上海高架沦为“龟速赛道”,开车通勤的幸福感被碾得粉碎。
月薪三千的年轻人处境更艰难。
养车基本盘每月就要800元(油费500+保险分摊200),占工资近30%。
“除非全款买车且吃住不花钱”,从业12年的汽车编辑小李警告:贷款买车只会越供越穷。
04
当一线白领陈先生说出“地铁+共享单车月均500元,买车纯属浪费”。
昭示着私家车地位的崩塌。
出行选择的多元化肢解了汽车刚需属性。
网约车随叫随到,高铁3小时跨越千里,连五线城市都通了共享电动车。
汽车从“身份象征”回归到“出行工具”本质。
新能源车试图重定义价值。
比亚迪秦Plus DM-i车主王女士展示充电账单:“每月通勤千公里,电费才200多”。
但充电焦虑如影随形,当暴雨天找不到充电桩,省钱的喜悦瞬间蒸发。
中国车企正用全球化破解内卷。
上半年汽车出口308.3万辆,新能源车出口激增75.2%。
在泰国市场,中国电动车占有率飙至75%,奇瑞海外销量已占半壁江山。
“车不能只是车”,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点出关键。
当L2级智驾渗透到10万元车型,当问界M8靠鸿蒙座舱杀出血路,科技附加值正在重塑消费。
05
撕掉标签化的争论,购车决策终究是数学题。
月薪三千群体:除非全款购车且无住房压力,否则优先保障生存质量。
月薪一万家庭:计算教育+房贷+养车总负荷,警戒线为收入50%。
新能源刚需族:核算充电便利性,插混车型缓解里程焦虑。
汽车不该是负担,应该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工具。
中国家庭正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吴晓波们警示的“消费陷阱”,一边是4S店里闪烁的新车光泽。
当房产信仰崩塌,那辆停在展厅里的车,承载着中产最后的体面幻想。
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再到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个转变背后,是消费理性对虚荣经济的胜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