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如果一直保持躺平不上进不做出改变,就难以在市场上生存下去,特别是在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崛起的背景下。这句话不是我瞎猜的,王传福在重庆汽车论坛上的直白发言让人大吃一惊,他说得很明白:要想活下去,就得走出舒适区,不能再原地打转,不然就得被新势力狠狠甩在后头。
我想,很多人在市面上看车,可能没意识到这里面潜藏的行业逻辑。早两年,好像国内主流合资品牌还觉得靠品牌、靠技术优势就稳了。毕竟,合资品牌在中国的根基扎得早,渠道网络铺得宽,用户心理斯文点说是惯。但比亚迪突然就点燃了新能源市场的火,把整个赛道重新定义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电动车的火灾事故,其实挺吓人的。去年国内爆炸、起火的网传事故估算达200多起,大多出现在价格偏低的车型。你说这些事故会不会被无良的厂商视作成本控制的一部分?其实也不好说,但这提醒我一点:电动车的安全问题比想象中严峻。早在去年就有报告指出,一年火灾损失就像震惊行业的巨额。其实每次曝光,都让我觉得:这个市场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另一方面,合资和进口车的逻辑也值得深究。对比同价位的车型,有时候会发现国产自主品牌早已追赶上甚至超越了。比如打比方:坐在一辆合资车里,觉得车子坚固、配置丰富,但你一定会发现,操控其实不如一些国产车细腻。有人说,买车还不是看面子和面料——这当然是表面话,但不要忽视,车的实际使用感才是硬指标。
说到研发流程,我发现很多合资品牌的研发像是在走过场。某次我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是某合资品牌的工程师,说:我们研发没少折腾,但实际效果差不多,毕竟成本控制最关键。我反问:你们是不是还在拼硬件,忘了用点心在用户体验上?他笑笑,没多回答。我觉得他们的躺平背后,是研发流程像个流水线,没办法突破创新的瓶颈。
这跟我自己的一个感觉有关,很多合资车的底盘品质其实不错,但油耗、配合度,逐渐被自主车超越。尤其是比亚迪出场时,把电池质料都敢用国产化做突破,成本下降的安全性也提高了。没细想过,他们这种打破壁垒的胆量,反倒给行业带来了一种新的震荡。
也不是说合资车全都不好。我知道,有朋友说,用着还行,买个车十几年不用大动干戈。但问题是,现在市场并不那么简单。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如果一辆合资车,五年后折旧率还在50%左右,那平均每年的使用成本其实挺高,尤其你买车不打算换,安全、维修压力都大了。
到这儿,我有个疑问:你会不会觉得,合资车的底牌也快亮出来?过去他们在品质、品牌上占优势,但差不多都成看脸系列,数据和技术的革新,来自哪个方向的力量?我看,一个很现实的事情是:很多合资品牌,甚至连什么叫真正的自我突破都还没想清楚。
这让我想到:很多人对待国内品牌,总是带点偏见。爱国主义背后,是不是还隐约存着一种我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中国的心理?我觉得没必要,只是,市场的真实走向告诉我们,底层的需求变了。
合资品牌如果继续守株待兔,不敢革新,的确会在这场变局中逐步边缘化。反倒自主品牌,凭着敢拼、敢突破的精神,赢得了年轻用户的心。这个趋势,似乎已经很明显,用户越来越关注经济实惠的品质,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品牌面子。
顺便说一句,有个销售跟我抱怨过:现在的客户,最关心的其实还是用车成本。百公里油耗300块钱,电动车充满一次差不多也就几块钱。你说,这不很现实么?我想,这也代表了一种市场的真实需求——更低的使用门槛。
就算我个人猜测,可能未来两年,合资车如果不赶紧动起来,给消费者更实在的价值,那就真的只能在记忆中留存了。
这也让我想,是否真正的竞争,其实是从研发到供应链再到渠道的全面革新。有人会说,车企没有时间琢磨这个。但没办法,谁能一直躺平,谁就危险。
说到供应链,倒是挺有趣的。很多人把供应链比作吃饭的粮食,缺一不可。比亚迪的产业链自主化让我想起家里那台老旧的米缸:收拾得井井有条,却差点缺粮。自主化的成本,也许早已低于依赖进口配件的压力,只是某些合资品牌还没意识到,未来的粮仓是谁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合资车现在开始价格下探。这是他们的无奈,还是被逼无奈后的一次集体反应?像我朋友说的:他们其实也知道,不拼价格和配置,谁会买他们的车啊。但你得问:如果真是这样,市场的格局还会保持多久的稳定?
好了,不打算再想了。这场变革,究竟会走向何方?谁都在边跑边看,没人敢说得太死。只是,那些还在躺平的合资车企,未来是不是要想想:怎么打破舒适圈了?而你,会更喜欢便宜又实在的国产,还是还相信那老牌子的招牌?这些问题,留给自己去思考。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