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央视财经《硬核智造厂》的镜头悄然深入广西柳州,一场历时两小时的全景直播,揭开了东风柳汽71年造车历程的厚重篇章。当主持人陈伟鸿、陈蓓蓓的脚步踏进车间,观众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民族汽车品牌从“广西制造”跃升为“全球智造”的壮阔缩影。从1954年农机厂的微光启航,到如今商乘并举的智能汽车航母,东风柳汽用71年坚守诠释了“国家队”的硬核担当。
一、技术破局:用户痛点催生智造新逻辑
东风柳汽将“用户需求”刻入研发基因,构建起商乘协同的创新闭环。 在轻量化赛道,商用车领域首创“前钢后铝”车身架构,通过一体式铸造技术实现车重显著降低;乘用车则突破2GPa超薄侧围外板工艺,让整车更轻盈灵动。这种“材料-结构-工艺”多维协同,不仅打破技术壁垒,更让商乘技术优势双向赋能。
面对新能源浪潮,企业以场景化思维精准破题:商用车领域布局纯电、氢能、混动三线并进,氢燃料车型已在细分市场占据重要位置;乘用车则融合三电技术与智能座舱体验,推出续航超1300公里的混动产品。更令人惊叹的是智能化落地——乘龙智驾系统在港口实现无安全员运营,星海无人巴士穿梭城市街巷,技术不再是实验室的符号,而是真实改变生活的“老司机”。
二、智造根基:严苛试验铸就品质生命线
在东风柳汽的试验场,每一辆车都需经历“炼狱式”考验。 南方领先的商乘共用试验场可模拟60万公里真实路况,从-30℃极寒到4500米高原,20天的四通道疲劳测试让产品经得起全场景挑战。直播中,星海V9在突发行人横穿测试中精准刹停,极窄车位自动泊车一气呵成,这背后是数万次数据的沉淀。
制造环节更藏着“隐形冠军”的匠心。 冲焊车间的激光拼焊技术兼容超百款车型,水性涂装工艺将环保耐候性提升至新高度。尤为关键的是,企业突破核心装备瓶颈——国家级技能大师团队自主研发重型压力机控制系统,让车架精度达到国际水准。当绿色制造融入光伏发电与中水回用,智造不仅关乎效率,更承载着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使命。
三、全球棋局:从“走出去”到“扎下根”
东风柳汽的海外征程,正演绎着“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以柳州5000亩一体化基地为圆心,乘龙、风行等品牌已辐射东南亚市场。企业创新采用“本地化制造+快速交付”模式,不只输出产品,更输出整套智造管理体系。2030年海外年销30万辆的目标背后,是中国智造从“产品出海”向“产业扎根”的战略升维。
在东盟某国的物流园区,乘龙重卡正穿梭于热带雨林,当地司机竖起大拇指:“它的可靠性,让我们敢接急单。”这种口碑积累,恰是东风柳汽“走进去”而非“走出去”的真实注脚。
四、温度底色:央企担当的双重坐标
硬核智造的背面,始终印刻着“为国为民”的温度。 “望子乘龙”公益计划连续四年资助卡友子女求学,今年更延伸至创业用户家庭;乡村振兴路上,捐赠车辆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当光伏发电年均超5000万度,当用户服务中心提供“产品+金融+运营”全周期支持,责任已从口号转化为可触摸的日常。
直播镜头扫过试验场时,一位老师傅正仔细检查星海V9的传感器:“车如人,得经得起风雨。”这句话道出了71年积淀的真谛——真正的智造,是让技术有温度,让产品有灵魂。
结语:以新质生产力书写中国答案
71年风雨淬炼,东风柳汽完成的不仅是产能升级,更是从“制造”到“创造”的范式革命。当商乘并举战略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当匠心精神融入新质生产力浪潮,这家老牌央企正以扎实步伐向全球进发。未来已来,东风柳汽的智造故事告诉我们:中国品牌的全球野心,从来不是口号,而是车间里每一次精准的焊花,试验场上每一圈真实的胎痕,以及千万用户方向盘后的安心微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