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车门拉开,指尖触到那层磨砂的门把,冷气像潮水贴上来。风阻系数0.23,这是奥迪史上风阻最低的燃油车。车身4.99米、轴距2.927米,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像一把尺子在路上拉开。
场景1:试驾现场,售卖顾问阿林对我笑道:这三屏联动,响应真的很快。我回应:要是日常用,一点也不绕口吗?阿林点点头,我心里却在想,这套系统背后的逻辑到底靠不靠得住?
同价位的宝马5系也在场边。我按下中控,宝马的界面感觉比A6L更保守,切换有时要等。A6L的三屏联动、后排座椅靠背电动调节、以及AR-HUD亮度在同级里更有说服力。实操差别:A6L的后排娱乐屏对长途乘坐更友好,但宝马的悬架偏向舒适路感,路感会传到腰上。你们觉得在同价位里,这样的屏幕密度和后排体验,谁更合乎日常?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这些屏和传感器的组合,像在超市挑番茄:你要的品质,往往取决于哪几样货先到。芯片短缺时,厂方会把能先装的先装,成本就会变成现实。研发方面,这个平台像新厨房,三种悬架(钢簧、运动、自适应空气)是三口味的锅具,谁用取决于你要的口感。(没细想过的猜测:这套系统的语义理解,真的能照顾到不同年龄层的惯吗?)这点不确定,得看后续更新怎么落地。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手绘草图:轮廓像被卷尺拉长的线,尾灯与腰线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干净到有点冷。
一处自我更正:我先前说这车要彻底颠覆豪华中大型市场,话有点大。后来想想,这更像是把现有的好点子做得更稳妥、更顺手。真正的转折点,其实是让动力与智能控制的协同变得自然而不突兀,而不是靠一套新花哨的功能博眼球。前文有点大,我承认;只是我想说的是,这种把成熟做扎实的逻辑,才更易落地。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问题依旧在:你们觉得这套屏幕多大才算合适?你愿意为后排娱乐多花些钱吗?同价位里,谁的路感让你更愿意买单?
小情绪来点:有时候觉得科技太多,换挡按钮也得学新语言,确实有点烦。
临场小计算:假设油耗6.8L/100km,按7元/L,跑1000公里约68L,约476元;若一年跑2万公里,油费大约是约9,500元上下。这个数字当然粗糙,但能用来对比同级的成本差别。
引一位具体人物的只言片语:维修工老赵说:这车的线缆多,维护起来像解一个复杂的拼图,得有耐心。
结尾留一个开放的拐点:在这么多数据和感受里,你会先相信哪一个?手套箱里那张贴纸的边角,会不会提醒你,别只看结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