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抖音上疯传几段视频,画面触目惊心:新能源汽车突发火灾,消防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撬开车门,营救被困人员。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设计缺陷,一个潜藏着巨大安全隐患的“时尚”元素——隐藏式门把手。
如今,几乎所有新能源汽车都竞相采用这种设计,车身光洁如卵石,外观时尚前卫,却暗藏杀机。
这设计理念,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奔驰赛车对轻量化和空气动力学的极致追求。
在赛车领域,隐藏式门把手能有效降低风阻,提升性能。
然而,这一设计被盲目移植到民用新能源汽车上,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安全性。
隐藏式门把手完全依赖电子系统控制,一旦车辆发生碰撞或电路故障导致断电,车门就如同被上了锁,成为困住车内乘客的“死亡陷阱”。
去年深圳那场特斯拉自燃事故,便是血淋淋的教训:四名乘客被困车中,消防员耗时近二十分钟才破拆车门,将他们救出。
试想,如果事故发生在狭窄的隧道或人迹罕至的野外,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让人联想起《聊斋志异》中那些机关重重、暗藏杀机的古墓,机关巧妙,却也危机四伏。
更令人气愤的是,一些厂商居然辩称配备了机械应急开关。
然而,在事故发生时,慌乱与恐惧往往占据上风,谁还能冷静地去寻找那个如同米粒般大小的隐藏开关?
之前北京发生的案例更是令人心惊:一位女司机遭遇车祸昏迷,路人围着车辆转了好几圈,也找不到开启车门的方法。
这如同《红楼梦》中,宝玉被困于迷离幻境,看似近在咫尺的出口,却始终难以寻觅。
工信部终于出手,出台了新的安全标准,直击要害:必须配置两套独立供电系统,确保断电情况下也能正常开启车门;应急开关必须清晰可见,并配备醒目的灯光指示;门把手必须具备至少一百公斤的抗压强度,防止变形卡死。
这三条规定,无疑是对那些偷工减料,将安全置之度外的厂商的严厉警告。
有人认为隐藏式门把手是为了节能减排,这纯属误解。
业内人士透露,这套系统每年额外消耗的电能,并不低。
此外,维修成本更是高昂,一旦损坏,往往需要拆卸整个车门进行更换。
网络上,关于隐藏式门把手,正反两方观点激烈交锋。
年轻人追求时尚潮流,而老司机们则更注重安全可靠。
这不禁让人想起“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只喜欢龙的外表,却害怕真正的龙。
许多人只看重外观的酷炫,却忽略了隐藏在背后的安全风险。
一些厂商为了迎合市场潮流,甚至将隐藏式门把手应用于面包车等车型,这种行为更是令人不齿。
沃尔沃的弹出式门把手则为业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断电情况下也能手动开启,这才是真正将安全放在首位的体现。
新规实施后,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不得不重新设计门把手,增加的成本或许只有区区两百元,但这却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安全的保障。
这笔账,无论如何都算得清。
因此,购车时,切勿只关注屏幕尺寸和豪华配置,一定要亲自测试断电状态下的开门操作。
记住这几点:应急开关的位置,是否需要特殊工具,以及车门从外部的开启难度。
汽车设计,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那些将科技感凌驾于安全之上的做法,最终只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希望此次新规,能警醒所有厂商,切勿将“酷炫”的设计建立在牺牲生命安全的基础之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