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华为为用:传统车企正在上演一场危险的“历史重播”

这年头,财经圈最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莫过于看到一群在内燃机和供应链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汽车人,用一种近乎朝圣的眼神,去围观一个从科技大厂空降而来的营销高管。就好像一个村里的铁匠铺,突然请来了一位米其林三星大厨,不是为了学打铁,而是想让他教教怎么给铁锤摆盘,显得比较“拉风”。

中学为体,华为为用:传统车企正在上演一场危险的“历史重播”-有驾
中学为体,华为为用:传统车企正在上演一场危险的“历史重播”-有驾

最近这出戏的主角,是东风旗下的猛士和前华为的一位营销大将。事件本身很简单:华为的人,跳槽去了猛士,负责卖车,并且要深化和老东家的合作。你看,这事儿在任何一个商业报道里,都会被包装成“强强联合”、“生态化反”、“注入科技基因”之类的宏大叙事。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又一轮“历史的玩笑”罢了,而且这个玩笑,我们一百多年前就听过。

这叫什么?这叫“新时代的洋务运动”。

晚清那会儿,被西洋人的坚船利炮打蒙了之后,一群最聪明的当权者,比如李鸿章、张之洞,搞起了洋务运动。他们的核心思想,总结起来八个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啥意思呢?就是我们大清的这套祖宗之法、纲常伦理,是根基(体),是绝对不能动的。但是西洋人的技术,比如造枪、造炮、开矿、修铁路,这些是“术”,是工具(用),我们可以拿来用用,武装一下自己。

你看看今天的传统车企,尤其是那些背着沉重历史包袱的国企大厂,他们的处境和心态,跟当年的裱糊匠李中堂,何其相似。他们的“体”是什么?是他们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庞大制造体系、供应链管理、经销商网络和根深蒂固的国企文化。这是他们的根,也是他们的“舒适区”。但现在,时代变了,新能源和智能化这艘“西洋铁甲舰”开到了家门口,一炮就把“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的旧神话给干碎了。消费者开始聊算力、聊激光雷达、聊智能座舱,这些玩意儿,传统车企是真的玩不转。

中学为体,华为为用:传统车企正在上演一场危险的“历史重播”-有驾

怎么办?恐慌啊。于是,“西学为用”的思路就来了。自己搞不定软件、搞不定智能座-舱、搞不定自动驾驶,那就买!跟谁买?跟华为买。华为的“乾崑”智驾、“鸿蒙”座舱,不就是今天最靓的“克虏伯大炮”吗?全套给你装上,车标旁边再烫个金,写上“HUAWEI INSIDE”,瞬间就感觉自己“科技感”飞天了。

中学为体,华为为用:传统车企正在上演一场危险的“历史重播”-有驾
中学为体,华为为用:传统车企正在上演一场危险的“历史重播”-有驾

光买技术还不够,还得学人家的“精神”。华为的营销体系、用户运营方法论,不就是“西学”里的“管理科学”吗?自己培养不出来,那就挖!把华为身经百战的营销老兵请过来,当成“洋教头”,指望着他能点石成金,把一套卖手机的打法,完美复制到卖几十万一辆的硬派越野车上。

这就是典型的“中学为体,华为为用”。车还是我造的,厂还是我的厂,体系还是我的体系,但我用了华为的“魂”和华为的“嘴”。

这套逻辑最大的命门,和百年前的洋务运动一模一样:你以为你买的是工具,但你买来的“工具”正在悄悄地取代你的“本体”。当一辆车的核心价值,不再是它的机械素质,而是它的智能化水平和软件生态时,请问,这辆车到底是谁的?上汽的陈虹老板当年那句振聋发聩的“灵魂论”——“我们不能接受华为的整体解决方案,否则它就成了灵魂,我们成了躯体”——简直是人间清醒。可现实是,面对市场的焦虑和转型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了“出卖灵魂”。

中学为体,华为为用:传统车企正在上演一场危险的“历史重播”-有驾

这背后的人性,其实也挺朴素:路径依赖和侥幸心理。自己革命太痛苦,伤筋动骨,九死一生。花钱买个“外挂”,看起来是条捷径。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内功练得一塌糊涂,天天琢磨着去买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可真上了战场,内力不济,剑再好也舞不动,被人一掌拍飞。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种合作模式,本质上是在为科技巨头做“嫁衣”。这里必须抛出一个反直觉的“冷知识炸弹”:在不远的未来,智能汽车最赚钱的部分,根本不是卖车那一下的硬件利润,而是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软件订阅、生态服务和数据变现。车企辛辛苦苦整合供应链,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利润薄如刀片,结果发现自己只是提供了一个“硬件盒子”,真正躺着数钱的,是那个提供“灵魂”的科技公司。你卖的每一辆车,都在为它的生态帝国添砖加瓦,你发展的每一个用户,都在给它的数据池贡献燃料。久而久之,车企彻底沦为科技巨头的“代工厂”,这和富士康给苹果代工,又有多大区别呢?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种尝试毫无意义。在商场上,活下去是第一位的。面对滔天巨浪,抓住一块华为扔过来的木板,总比坐以待毙强。猛士这种硬派越野,嫁接上顶级的智能化,确实能创造出全新的物种,在细分市场杀出一条血路。但这种“胜利”,更像是战术层面的成功,而非战略层面的根本性胜利。

历史总在押韵地犯傻。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吨位和火力在当时也是亚洲顶级,从德国买来的,够“西学”了吧?但整个作战体系、官兵思想还是老一套,最终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今天的车企们,买来了最先进的“智能炮台”,也请来了最懂吆喝的“洋教头”,可如果自身的组织文化、研发流程、决策机制这些“大清之体”不进行一场刮骨疗毒式的变革,那最终也可能只是造出来一堆貌合神离的“缝合怪”。

说到底,这个世界最昂贵的,永远是思想钢印的重铸。买技术、挖人才,都只是在买时间,买一个喘息和学习的机会。如果喘匀了气,不想着怎么练好自己的“内功”,那历史留给你的时间窗口,关上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我们这些看客,就更得放平心态了。毕竟,企业战略的试错成本,最后还不是我们这些乌泱泱的消费者和股民,哭着买单嘛。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