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骑电动车的朋友心里可能都悬着一块石头,大家都在讨论那个即将要正式实施的电动车新国家标准。
不少人都在担心一件事,就是咱们平时看习惯了、也最喜欢的那种车身被外壳包裹得严严实实,看起来胖乎乎很可爱的“小包车”,会不会因为这个新规定就彻底买不到了,成了绝版货。
一想到以后马路上跑的可能都是那种车架子、电线都露在外面的“骨感”电动车,很多人在审美上就觉得有点接受不了。
这种担心可不是空穴来风,它的源头是新国标里一条非常具体的规定。
这条规定明确要求,电动车上使用的非金属材料,特别是我们最常见的塑料外壳,它的总重量不能超过整车重量的5.5%。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来简单算一下,现在一辆标准的电动自行车,重量大概是55公斤,也就是110斤。
按照5.5%的比例来算,全车允许使用的塑料加起来,总共不能超过2.75公斤,也就是五斤半重。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这么点重量的塑料,要把它做成覆盖整辆车的外壳,从车头、车身到车尾,还要保证一定的厚度和强度,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大家会觉得,厂家为了达标,只能放弃全包裹的设计,以后“小包车”可能真的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不过,就在大家普遍感到有些失落的时候,事情迎来了转机。
各大电动车厂家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喜爱的“小包车”并不会消失,而是会以一种更高级、更安全的形式继续存在。
这个解决方案,就是用一种叫“铝镁合金”的金属材料,来替代原来的塑料外壳。
这已经不是一个设想了,而是已经有成品亮相了。
比如像雅迪这样的大品牌,作为第一批拿到新标准认证的企业,就很快推出了一款完全符合新要求的新车。
这款车的外观,依然是我们熟悉的全包裹样式,但它的外壳材料已经悄悄地从塑料换成了镁铝合金。
无独有偶,另一个品牌立马电动车,也展示了他们通过新标准认证的车型,从公布的图片来看,同样是保留了“小包车”的经典造型,车身闪耀着金属特有的光泽,显然也是采用了铝镁合金材料。
这一下,大家心里的石头总算可以落地了。
原来厂家早就想到了应对策略,通过材料的升级换代,既遵守了国家的新规定,又保留了消费者喜爱的外观设计。
可以说,未来用金属外壳替代塑料外壳,将成为新国标电动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那么,把塑料外壳换成这种听起来很高大上的铝镁合金,除了能让我们的“小包车”不至于绝版,保住颜值之外,到底还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呢?
好处还真不少,而且都和我们日常骑车的安全和体验息息相关。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性得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防火性能。
我们时常会在新闻里看到电动车充电时发生自燃的事故,这让很多人都感到后怕。
传统的ABS塑料外壳,它的燃点大概在220摄氏度左右。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比如电池发生热失控,温度急剧升高,这个燃点是很容易达到的,一旦被引燃,塑料外壳就会成为火势蔓延的帮凶。
而铝镁合金就完全不同了,它的熔点高达650摄氏度。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给电动车的核心部件——电池,穿上了一件厚厚的“防火衣”。
无论是外部有火源,还是内部电池出现高温,这层金属外壳都能起到极好的阻隔作用,大大降低了车辆被点燃的风险,让我们在充电和使用时都能更加安心。
其次,车辆的防护能力变得更强了,尤其是防穿刺的能力。
我们每天骑车在路上,路面情况复杂,有时候会压到一些尖锐的石子、玻璃碴甚至是金属碎片。
如果是塑料底盘或外壳,它的强度是有限的,一旦被这些尖锐物体刺穿,就可能直接伤及内部的电池。
电池一旦被刺破,极易引发内部短路,进而导致起火、爆炸等严重后果。
而换成铝镁合金外壳之后,情况就大为改观。
它的强度非常高,就像一层坚固的铠甲,能够有效抵御来自地面的各种尖锐物体的冲击和穿刺。
有专业测试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普通塑料外壳的抗穿刺强度大约是每平方毫米10牛顿,而铝镁合金可以达到每平方毫米85牛顿,足足提升了7.5倍。
这种提升带来的安全感,是实实在在的。
再者,就是车辆的耐用性和抗撞击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日常骑行,小磕小碰在所难免,尤其是在人多车多的地方,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和别的车发生剐蹭。
塑料外壳比较脆,往往一碰就是一个裂缝或者直接碎掉一大块,不仅影响美观,更换起来也是一笔开销。
而铝镁合金外壳的韧性和强度要好得多。
根据测试,大约5焦耳的冲击力就足以让塑料外壳破碎,但对于铝镁合金外壳来说,即便是承受高达25焦耳的冲击力,最多也就是出现一个凹陷,而不会轻易破裂。
这意味着它的抗撞能力提升了整整4倍。
以后遇到一些小事故,车子不容易“破相”了,能更好地保持美观,也更结实耐用了。
当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这种铝镁合金外壳虽然优点众多,但它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贵”。
有经销商看到这种新车后就半开玩笑地表示,这车浑身都散发着“金钱的味道”。
从成本上说,铝镁合金材料本身的价格就是普通工程塑料的三倍左右,这必然会反映在整车的制造成本上。
据估计,采用铝镁合金外壳的电动车,其制造成本可能会比同级别的塑料外壳车高出10%到20%。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部分增加的成本,最终还是会由我们消费者来承担,所以未来这类车型的售价肯定会显著提高。
同时,售后的维修成本也得有心理准备,以后万一外壳需要更换,再想像以前那样花个几十一百块钱就搞定,恐怕是不可能了。
总的来看,铝镁合金新国标车的出现,对我们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它不仅打消了“小包车”将成为历史的疑虑,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材料的革新,在安全、防护、耐用这几个核心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提升。
这无疑是电动车行业在新的国家标准引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的产业升级。
可以预见,这种更安全、更高品质的金属外壳电动车,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一个主流趋势。
但考虑到价格因素,它可能不会覆盖所有车型,而是会更多地出现在中高端产品上。
未来的市场,很可能会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格局:既有价格亲民、符合新规的简约车型,也有这种用料扎实、安全属性拉满的铝镁合金高端车型,供不同预算和需求的消费者进行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