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路上跑的电动车是越来越多了,对吧?
可你猜怎么着——澳大利亚最近放了个大招:2035年起,全新的汽油车、柴油车,统统不准卖了!
听起来挺酷,像是在为地球出力。
但真要干起来,问题一堆。
有些小镇连个像样的充电桩都没有,就一个,还三天两头坏。
老百姓一想:买回来万一路上没电了咋办?干脆不买了。
农民更头疼,一趟去镇上卖菜,来回两百多公里,现在的电动车根本撑不住。
先看看数据:2025年上半年,澳大利亚卖了7万多辆电动车(包括插电混动),占新车销量的12%,比去年涨了快25%。
可这数字水分不小——光悉尼和墨尔本两个城市,就吃掉了全国65%的销量。
大城市里,4S店摆满电动车,销售张口就是“快充半小时,续航四百公里”;
可你跑到南澳、西澳的乡下,连展车都难见一辆。
有个小镇车商说,他一年卖不出5台电动车。不是没人问,是问完都摇头走人。
为镇上就一个充电桩,还老出故障。买了车等于买了个“焦虑”。
更现实的是,全国2170万辆车里,超过四成是开了十年以上的老燃油车。
这些车不是说换就能换的,尤其对低收入家庭来说,电动车贵得吓人——同级别的车,燃油版3万澳元,电动版得4万多,补贴也填不上这个坑。
那澳大利亚为啥非得这么急?
因为交通排放太猛了。
现在全国22%的碳排放来自汽车,而且涨得飞快。
气象局警告:照这速度,到2030年,交通会成最大污染源,年排放冲破1.2亿吨。
而国家目标是2035年减排62%到70%——不把新车全换成电的,根本完不成。
专家算了笔账:交通碳排得砍掉55%以上。光靠自然淘汰老车?远远不够。
要是全靠市场自己走,到2035年电动车最多占新车的35%,离目标差一大截。
所以政府才想用“2035禁售令”逼一把,也跟欧盟、英国这些贸易伙伴的节奏对上。
说到欧盟,人家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政策早就定了,连大众都说2033年就在欧洲停售燃油车。
但中间也翻过车——德国一开始死活不同意,怕100多万汽车工人失业。
最后妥协了:允许用“电子合成燃料”的燃油车继续卖,但限制极严——必须全生命周期零排放,而且年销量不能超5%。
欧盟还吃过另一个亏:光说禁售,没提前建桩。结果老百姓骂翻了:“不让加油,又没地方充电,这不是把人架在半空?”
后来赶紧补救:2030年前,高速每60公里一个快充,城里每2公里一个。
这些教训,澳大利亚得好好抄作业。
不然政策一落地,全是坑。
其实老百姓的担心很实在:
住在郊区的,60%以上反对;
低收入家庭算完账直摇头——车贵、装桩贵、换电池更贵;
修车厂、加油站、石油公司也慌了,说5万个岗位可能保不住。
好在澳大利亚没硬推,而是搞了“软着陆”:
- 2027年,新车25%是电的;
- 2030年,提到35%;
- 2033年,冲到70%;
每一步都设检查点,不行就调。
补贴也跟上了,重点照顾偏远地区和低收入人群。
充电桩更是重头戏:2028年前高速全覆盖,2030年前每个乡镇至少两个快充站,电费还打折,钱由联邦和州政府一起出。
禁售燃油车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减排,也是大势所趋。
但再好的政策,也得看普通人能不能用得上、用得起。
如果充电桩还是稀稀拉拉,补贴落不到实处,乡下人开电动车比骑马还难——那这政策,再漂亮也是纸上画饼。
我个人觉得:方向没错,但步子得稳。
别光盯着2035这个数字,忘了路上还有千万普通人要赶路、要吃饭、要养家。
转型不是换车那么简单,是整个生活方式的调整。
慢一点,但踏实一点,反而走得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