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都不敢信,好些朋友跟我倒苦水,电驴明明已经“持证上路”、“戴盔保命”了,还是被开了罚单。
现在这年头,蹬个小电驴出门,感觉比博士答辩还难!
这背后莫非有什么蹊跷?
其实吧,这事儿说玄乎也玄乎,说白了也白。
归根结底就仨字:讲究儿。
没错,就是那耳朵都听出茧子的“讲究儿”。
但问题在于,这“讲究儿”可不是你寻思的那么简单。
先聊聊牌照。
如今这电驴也分个三六九等,能挂上正儿八经铁牌的,那是“根正苗红”,证件齐全。
但还有不少“野路子”出身的非标电驴,只能蹭个临时号牌。
这临时号牌可不是金钟罩,它有保质期,过了这茬儿就歇菜。
这就好比你冲了会员,结果忘了续费,那会员权益也就泡汤了。
再说驾照。
电驴也开始“人证合一”了,这可不是说着玩儿的。
电轻摩、电摩、电动三蹦子、电动老头乐,每种座驾的准驾证明都不一样,张冠李戴就等着吃挂落吧。
这就好比你想开航母,结果揣着个挖掘机驾照,这不是扯淡吗?
最后说说交通法规。
揣着牌照、握着驾照,也别飘,交通法规这玩意儿,还是得烂熟于心。
闯红灯、不按道行驶、违法载客、私自改装,这些都是高压线,碰着哪根都得栽跟头。
这就好比你进了名校,也得秉烛夜读,不然照样拿不到毕业证。
所以说,骑电驴上路,光有牌牌和头盔还远远不够,得把这些“讲究儿”都门儿清了,才能踏踏实实上路。
但问题也来了,这些“讲究儿”真的合情合理吗?
有人嘀咕,电驴是老百姓的脚力,搞得这么繁文缛节干嘛?
这不是膈应人吗?
也有人叫板,电驴乱象丛生,必须重拳整治,不然交通秩序还不乱成一锅粥?
这两种论调都有道理,但似乎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与坊间认知相悖,实情是,电驴治理不仅仅是交通命题,更是一出复杂的社会大戏。
它牵扯到黎民百姓的出行刚需、城市交通的顶层设计、以及相关产业的切身利益。
当我们一根筋地将症结归咎于“民众交通意识淡薄”时,是否忽视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捉襟见肘?
很多城市公共交通触及不到的犄角旮旯,电驴就成了唯一的倚仗。
倘若公共交通足够给力,谁又愿意顶着被罚的风险骑电驴呢?
再扯扯70岁以上老人的驾照降级这茬儿。
这条文看似为了安全着想,但实际上也褫夺了部分老人的出行权。
很多老人住在偏远乡野,压根没公交,电动三蹦子是他们唯一的代步工具。
一刀切的降级,真能药到病除吗?
区区这一个数字,就足以窥见问题的冰山一角。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突破3亿大关。
这3亿电驴背后,是数以亿计的出行需求。
如何在规制与需求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时代考题。
归根结底,电驴治理不能只靠“围追堵截”,更要靠“疏导有方”。
一方面,要织密公共交通网络,满足老百姓的出行期待;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老百姓的交通安全素养。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终结电驴乱象,让大家都能安心驰骋在马路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