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能源汽车已经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了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风景。
马路上的绿牌车越来越多,身边换车的朋友,十个里有八个都在考虑电动或者混动。
都说新能源车省油钱,开起来又安静又顺滑,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是不是所有的新能源车都值得买?
最近,不少开了三四年的老车主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白花花的银子,总结出了一些选车时的“坑”,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正准备入手新能源车的朋友来说,可以说是价值千金。
咱们先从最热门,也最容易让人“破防”的插电式混动汽车说起。
很多人选择插混,初衷都非常美好:短途用电,长途用油,既能享受电车的低成本,又没有纯电车的里程焦虑,听起来简直是完美解决方案。
可实际用起来,不少车主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既要又要”的陷阱里。
网上有车主吐槽,自己买的插混车,官方标称纯电续航50公里,听着还行,但实际在城市里开,打个七八折是常态,也就跑个三四十公里。
这意味着,每天上下班一个来回,电量就基本告罄。
为了实现宣传中的超低油耗,这位车主每天下班后的“必修课”,就是去公共充电站排队充电。
这一等,往往就是一两个小时。
眼睁睁看着旁边纯电车的车主插上枪就去逛商场、吃饭了,自己却只能在车里无聊地刷手机,宝贵的个人时间就这么被消耗掉了。
两天充三次电,比给手机充电还勤快,时间成本算下来,省下的那点油钱,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香了。
更深层次的问题,出在插混技术的本身。
一台插混车,相当于塞进了发动机和电动机两套动力系统,这本身就是一种妥协。
如何让这两套系统默契配合,而不是互相“打架”,极其考验车企的技术功底。
在驾驶过程中,从纯电模式切换到发动机介入的瞬间,会不会有明显的顿挫感,是衡量混动技术好坏的关键指标。
我们熟知的丰田,其THS混动系统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市场检验和技术迭代,才做到了今天大家公认的平顺丝滑。
而现在市面上的一些新品牌,为了快速推出产品,采用了一些结构相对简单的混动方案,其平顺性就大打折扣。
有车主反映,在高速上以80公里的时速行驶时,车辆的动力切换会突然产生一下明显的冲击,仿佛被人从后面踹了一脚,车里的乘客,尤其是老人和小孩,体验非常不佳。
此外,两套系统也意味着双倍的保养负担,发动机需要定期更换机油、滤芯,三电系统也需要检查维护,长远来看,保养费用甚至可能高过同级别的燃油车。
车企之所以热衷于推广插混,很大程度上是受政策驱动。
在“双积分”政策下,生产插混车既能为企业换取新能源积分,又能显著降低企业平均油耗,是应对政策的“优等生”。
但这种为了“应试”而造出来的车,最终的使用体验,却需要消费者自己来承担。
接踵而至的,是充电效率的问题。
很多人以为,混动车电池小,充电应该很快。
恰恰相反,很多插混车的充电体验,甚至还不如纯电车。
为了控制成本和整车重量,插混车搭载的电池包容量通常不大,并且出于安全和成本考虑,大多采用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的磷酸铁锂电池。
这就直接导致了其充电功率受到了限制。
有开网约车的司机师傅就做过实测,他那台销量非常火爆的国产插混SUV,在国家电网的快充桩上,充电功率最高只能达到30千瓦左右。
而与此同时,旁边的一台主流纯电动汽车,快充功率轻松就能超过100千瓦。
这意味着,插混车主需要花费比纯电车主多几倍的时间,才能充满那块并不算大的电池。
这种“龟速”充电,让很多希望通过“多用电、少用油”来省钱的车主感到非常无奈,最后索性就当成一台油车来开。
可一旦进入馈电状态,由于车身比同级油车重了不少,其油耗表现甚至还不如普通的燃油车,彻底背离了购买时的初衷。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现在几乎所有新车都在标榜的“智能驾驶”。
如今的汽车发布会,要是没提几个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智能汽车。
硬件堆料确实很足,但消费者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智能驾驶的核心,是软件算法,而不是硬件的堆砌。
去年,就有某新势力品牌被曝出,交付给用户的车辆虽然安装了激光雷达,但实际上与之匹配的软件算法并没有激活,车辆的辅助驾驶功能,依然主要依赖摄像头。
这就好比给你一把顶级的狙击枪,却不给你瞄准镜,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最典型的场景就是进出隧道或者桥洞,当光线发生剧烈变化时,仅靠摄像头的系统很容易将地面上的阴影误判为障碍物,从而触发紧急刹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幽灵刹车”。
在城市道路上还好,如果在高速公路上发生这种情况,极易引发追尾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真正的智能驾驶,是需要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和海量真实路测数据,通过持续的算法优化才能实现的。
比如华为的ADS 2.0系统,已经能够在重庆那种路况极其复杂的“8D魔幻城市”实现精准的导航和自动驾驶。
小鹏汽车也在大力推进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NGP功能,让智能驾驶的适用范围更广。
这些才是实打实的技术投入换来的硬实力,绝非简单地装几个雷达就能模仿的。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新能源汽车,而是希望大家在选购时能更加理性,看清自己的核心需求。
如果你每天的通勤距离固定在50公里以内,并且家里或者单位有方便安装充电桩的条件,那么一台纯电动汽车无疑是最佳选择。
像比亚迪海豚这样的小型电动车,充满一次电足够应对一周的通勤,没有发动机的保养烦恼,驾驶体验安静平顺,每公里的电费成本更是远低于油费,能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经济性。
如果你有频繁的长途出行需求,或者对续航有根深蒂固的焦虑,那么目前来看,大电池的增程式电动车是一个更合理的选项。
这类车通常配备一个容量可观的电池,纯电续航里程能达到200公里以上,足以覆盖绝大多数日常用车场景。
当需要长途旅行时,车内的增程器(相当于一个小型发电机)会启动,通过烧油来发电,为车辆提供动力,彻底打消你的里程焦虑。
它既保留了纯电驱动的优质驾驶感受,又解决了长途补能的痛点。
最需要警惕的,就是被广告上那些极低的综合油耗数字所吸引,盲目选择了一台纯电续航很短的插电混动车,最终发现自己不是在充电,就是在去充电的路上,省下的油钱,全都换成了焦虑和被浪费掉的时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