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配钱买低配车,经理反问我为啥要写,这不是欺诈是啥?

我为什么要强行写上去?

这话从长沙那家4S店销售经理嘴里说出来的时候,估计连空气都尴尬得凝固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了,这简直就是一场对消费者智商和耐心的公开挑衅。一句轻飘飘的“客户他认同啦,那我怎么办”,就把白纸黑字的契约精神扔进了垃圾桶,顺便还踩上了几脚。

顶配钱买低配车,经理反问我为啥要写,这不是欺诈是啥?-有驾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一个月前。熊先生,一个满心欢喜的普通人,揣着近17万的真金白银,走进这家4S店,开走了他的新车——X90 Pro 2.0T。新车的喜悦,你懂的,就像夏天第一口冰西瓜,那叫一个甜。可这份甜,保质期只有一个多月。一个月后,车展上一个晴天霹雳,把他给劈傻了。

一模一样的车,外观、型号,连车屁股上那个“Pro”的字母都分毫不差,标价154900元。熊先生心里咯噔一下,这差价,都能再买半辆小电驴了!他跑去问,人家车展销售一脸专业地解释:“您买的应该是顶配旗舰版吧?我们这款是至臻版,旗舰版指导价是169900元。”

旗舰版?至臻版?熊先生脑子里嗡嗡作响。他赶紧回家翻配置单,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好家伙,旗舰版和自己这台车,足足差了34个配置!连最基本的安全带未系提醒这种关乎人命的功能,他的车上都没有。那一刻,他才彻底明白,自己是花了顶配的钱,买了个“丐中丐”版。这已经不是买贵了的问题,这是赤裸裸地被当成了不懂车的“小白”,让人家玩了一手漂亮的“文字游戏”。

他气冲冲地杀回4S店,得到的答复却差点让他当场气出内伤。销售轻描淡写地说:“你自己不去了解,不去看嘛。”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挖了个坑,你自己眼瞎跳进来的,能怪谁?合同?合同上只写了“X90 Pro 2.0T”,至于后面跟着的是“旗舰”还是“至臻”,对不起,那得靠您自己心领神会。难道现在买个车,还得先去考个汽车工程学的学位不成?

事情到这份上,沟通显然是没用了。记者来了。这下,好戏才真正开场。

面对记者的镜头,那位销售经理起初还想表演一下什么叫“镇定自若”。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签合同前“强调过”这不是最高配,不是旗舰版。记者的提问很直接,像手术刀一样精准:“最高配叫什么?熊先生买的叫什么?”经理回答得也挺溜:“旗舰版。他买的是至臻版。”

精彩的部分来了。记者紧追不舍:“那你怎么证明?合同上写了吗?证据呢?”这一下,就问到了经理的死穴上。他开始支支吾吾,逻辑也开始放飞自我了。“我以实车为准,有问题吗?”这话一出,连旁边的盆栽都想笑。买卖看合同还是看实车?那以后买房是不是也别看房产证了,直接看砖头就行?

顶配钱买低配车,经理反问我为啥要写,这不是欺诈是啥?-有驾
顶配钱买低配车,经理反问我为啥要写,这不是欺诈是啥?-有驾

记者显然不吃这套,步步紧逼:“合同上有没有注明?你刚还说有证据!”经理眼看要撑不住了,终于甩出了那句可以载入销售界“黑历史”的名言:“客户不需要我去写,我为什么要强行写上去呢?”

这句话的杀伤力,比得上任何嘲讽。它暴露的不仅仅是这家店的操作不规范,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傲慢和对规则的蔑视。好像在他们眼里,消费者就是案板上的肉,而合同,不过是一张可以随意解释的废纸。记者的反驳堪称教科书级别:“你代表的是专业,而不是客户要写什么。那他要写奔驰,你能写吗?”一句话,直接把经理的逻辑防线彻底击溃。

更讽刺的是,记者掏出了熊先生的购车清单。那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所有的优惠和计算,都是基于旗舰版169900元的指导价!这就是铁证!面对这张清单,经理的解释更加令人啼笑皆非:“我是按照他朋友的购车算的。”这是什么逻辑?买车还带“世袭制”的?一单一价,这是最基本的商业常识。可这位经理还在硬撑:“我有告知!”

怎么证明你告知了?录音了还是录像了?哦,他说合同可以证明。可那份什么都没写清的合同,除了证明他们收了钱,还能证明什么?如果合同上真的白纸黑字写着“至臻版”三个字,今天还会有这场闹剧吗?

事情到这里,真相已经不言而喻。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失误,而是利用信息差进行的精准“围猎”。这家店在2024年11月就有过类似的前科,可见这种模糊合同的伎俩,或许早已是他们驾轻就熟的套路。

做生意,讲的是一个“诚”字。把所有细节都写进合同,白纸黑字,清清楚楚,这不只是保护消费者,更是保护商家自己。可为什么他们偏不呢?为什么非要留下这片模糊地带?难道就是为了在某个时刻,能理直气壮地问出那句:“我为什么要强行写上去呢?”

这个问题,或许该由已经介入调查的市场监管部门来回答了。毕竟,如果连一份清清楚楚的合同都成了奢求,我们还能指望什么交易是公平的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