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车损险新规惹众怒,42%车主集体退保,保费涨价保障反缩水

最近,很多有车的朋友可能都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烦心事,那就是给爱车续保的时候,看着报价单心里直犯嘀咕。

不是都说车险改革是为了让大家省钱、保障更好吗?

怎么自己这车损险的费用不降反升了呢?

2025车损险新规惹众怒,42%车主集体退保,保费涨价保障反缩水-有驾

更让人惊讶的是,有消息说,面对新的车损险规则,竟然有相当一部分车主,具体来说是超过四成的车主,在一番权衡之后,干脆选择了不买车损险。

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一个本意是惠民的改革,怎么就在实际操作中,让这么多人感觉不划算,甚至直接放弃了呢?

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值得我们大家好好聊一聊。

这次车险改革,从表面上看,确实是给车主们上了一个“大礼包”。

过去,像车子被盗抢、玻璃单独碎了、发动机进水、车辆自燃这些情况,都需要你单独花钱买对应的附加险。

现在,新规定把这些保障项目,一股脑儿地都整合进了基础的车损险里,变成了一个打包套餐。

保险公司的说法是,这样一来,保障更全面了,以后出了问题理赔也简单,不用再为哪个项目保了、哪个没保而扯皮。

听起来,这确实是省心了不少。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个“打包”上。

这种做法虽然省事,却忽略了不同车主之间千差万别的实际需求。

2025车损险新规惹众怒,42%车主集体退保,保费涨价保障反缩水-有驾

这就好比我们去餐厅吃饭,餐厅为了方便,推出了一个固定套餐,里面有荤有素有海鲜。

这对什么都吃的顾客来说可能挺好,但如果你是个素食主义者,或者对海鲜过敏,那这个套餐对你来说就不合适了,因为你被迫为自己根本不吃、也用不上的菜买了单。

车损险的这个“大礼包”也是同样的道理。

咱们来看几个很普遍的情况。

比如,一位车主开的是一辆已经有七八年车龄的代步车,车子本身的价值可能也就三四万块钱。

在如今这个监控系统相当完善的社会环境下,这种老旧车辆被盗的风险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车辆发生自燃的概率,对于一辆正常保养的车来说,也是非常低的。

可是,新规把盗抢险、自燃险等捆绑进来后,这位车主就必须为这些他认为几乎不可能发生的风险支付额外的保费,一年下来可能要多花好几百块。

这钱花出去,心里自然会觉得不值得,感觉像是被强制消费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更典型了,那就是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车主。

他们的车是靠电池和电机驱动的,根本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发动机。

2025车损险新规惹众怒,42%车主集体退保,保费涨价保障反缩水-有驾

然而,新的车损险套餐里,却包含了“发动机涉水险”这一项。

这就让新能源车主们感到非常困惑和无奈,自己明明没有的东西,却要为它可能发生的风险买保险,这听起来确实有点不合常理。

有车主计算过,改革之前,他只买基础的车损险,保费可能是一千三百元左右,改革后,因为捆绑了这些他用不上的保障,保费直接涨到了一千九百元。

这多出来的六百块钱,在他看来,大部分都是无效支出。

这种“一刀切”的捆绑方式,没有考虑到车辆类型的差异,直接导致了部分车主保费的非必要上涨。

除了捆绑销售带来的问题,保费定价的不透明,也是让很多车主感到困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新规提倡“市场化定价”,但这个“市场化”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更像是一个看不懂的“黑盒子”。

影响车损险保费的一个核心因素叫做“零整比”,用大白话说,就是一辆车全部零部件的价格加起来,再除以这辆车的整车销售价格。

这个比值越高,就意味着这辆车的维修成本越高,相应的,车损险保费也就会越贵。

举个例子,两辆售价都是二十万的车,A品牌的车换个大灯可能只要一千块,而B品牌的车可能因为技术复杂或者品牌溢价,换个同样功能的大灯需要五千块。

2025车损险新规惹众怒,42%车主集体退保,保费涨价保障反缩水-有驾

那么在保险公司看来,B品牌车的维修风险和成本远高于A品牌,它的车损险保费自然就要高出一大截。

可问题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在买车的时候,关注的往往是车辆的售价、性能、油耗这些直观信息,很少有人会去研究和比较不同车型的“零整比”。

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在续保时才发现,自己的车保费为什么比朋友那辆价格差不多的车贵那么多,而保险公司给出的解释又往往很专业,让人听得云里雾里,只能被动接受报价。

再来说说理赔环节。

这次改革取消了很多事故的免赔额,理论上是让车主能够获得更充分的赔偿。

但在实际中,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出小险不如不出险”。

很多车主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倒车时不小心在墙上蹭了一下,掉了一点漆,去修理厂处理一下可能也就三五百块钱。

如果选择报保险,虽然这次的修理费是保险公司出了,但这次出险记录会直接导致第二年的保费大幅上涨,涨幅很可能超过一千块钱。

这么一算,不但没省钱,里外里还亏了好几百。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很多司机遇到这种不影响安全驾驶的小剐小蹭,都宁愿自掏腰包解决,也不愿意动用保险,生怕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就让车损险在应对小额损失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2025车损险新规惹众怒,42%车主集体退保,保费涨价保障反缩水-有驾

在经历了这些实际问题后,车主们的投保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于行车风险来说,最大的威胁并不是自己的车撞坏了,而是万一发生事故导致他人受伤或者撞上了价值不菲的豪车。

自己的车,就算完全撞报废,损失的金额也是有上限的,最多就是这辆车的当前价值。

可一旦涉及到人伤赔偿或者豪车维修,那费用可能是个天文数字,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陷入困境。

因此,现在绝大多数车主都把投保的重点放在了第三者责任险上,而且保额越买越高,两百万、三百万的保额已经成为常态。

相比之下,只保障自己车辆损失的车损险,其重要性在很多车主心中就相应下降了。

特别是对于那些车辆价值不高的老车主来说,与其每年花一两千块钱去保一个价值三四万的车,还不如把这笔钱省下来,或者增加到三者险的保额上,感觉这样更能把钱花在刀刃上。

总而言之,大量车主选择放弃车损险,并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行车保障,而是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当前这种“性价比不高、选择权受限、理赔体验不佳”的保险产品投了反对票。

这次改革的初衷无疑是好的,想要通过整合来提升保障的全面性。

但问题在于,它在做“加法”的同时,没有给消费者留下做“减法”的权利。

车主们的核心诉求其实非常朴素和合理:第一,希望拥有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车况和驾驶环境,购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保障,而不是被强制捆绑一堆用不上的项目;第二,希望定价过程能更透明一些,让大家明明白白消费,知道自己的钱到底花在了哪里;第三,希望保费的奖惩机制能更人性化,对长期保持良好驾驶记录的车主给予更实在的优惠,而不是因为一次小小的意外就让之前的安全驾驶记录“清零”。

保险的根本是风险共担,其基础应该是自愿与公平。

只有当车主们觉得这份保险产品物有所值、能解决实际问题、理赔过程顺心时,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为其买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