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和福建,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地方,却因为汽车保有量被放在了一起比较。一个是南美曾经的发达国家,如今经济动荡却依然车轮滚滚;一个是中国沿海的经济强省,百姓钱包鼓鼓但路上车子反而更少。这背后的故事,远比数字更有意思。
阿根廷:车轮上的国家,哪怕经济在走下坡路
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你会惊讶于这里的车流密度。加油站永远排着长队,老旧的大众高尔夫和雪佛兰科萨挤满了双向六车道的公路。这个国家平均每3个人就拥有一辆车,比很多欧洲国家都高。要知道,这里的人均GDP已经跌到不足1万美元,可汽车似乎成了阿根廷人最后的倔强。
这种汽车文化要追溯到上世纪。阿根廷国土面积排世界第八,可人口都挤在东部沿海。早在一百年前,他们就学美国搞起了“车轮上的国家”建设。现在哪怕经济再差,没有车就等于没有腿公交系统落后,地铁只有首都那几条线,郊区居民不买车根本出不了门。
更魔幻的是,阿根廷马路上跑的车平均年龄高达14.8岁,比中国规定的强制报废年限还长。首都郊区的修车铺里,老师傅们最擅长给90年代的老丰田“续命”。去年通胀最严重时,有人用两台20年车龄的菲亚特换了套郊区小公寓,二手车硬通货的属性可见一斑。
福建:钱多车少,新能源的另类繁荣
转头看福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人均GDP是阿根廷的两倍多,可汽车保有量差了近40%。泉州老板开着保时捷去谈生意不稀奇,但更多人选择骑电动车穿街走巷不是买不起车,是真的没必要。
福建的地形给出了答案。全省八山一水一分田,城市都是沿着海岸线“挤”出来的。厦门岛内最远两点打车不过50块,福州地铁能到所有商圈,更别说满大街的共享单车和电动车。去年福建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突破40%,宁德时代工厂下线的电池,转头就装进了本地人买的比亚迪里。
有意思的是两地购车观念的差异。阿根廷人把车当传家宝,爷爷的雪佛兰传给孙子继续开;福建年轻人更愿意“尝鲜”,去年刚买的特斯拉,今年可能就换成了蔚来。泉州4S店的销售说,他们最怕客户问“新款什么时候出”,因为这意味着又要损失一个老顾客。
谁在支撑阿根廷的汽车梦?
阿根廷汽车市场有个奇特现象:86.5%的份额被7个外资品牌瓜分,本土制造几乎消失殆尽。首都南部的雷诺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平均年龄超过45岁年轻人早跑去超市或华人餐馆打工了。政府虽然喊着要发展新能源,可去年全国纯电动车才卖出去2万多辆,还不及福建一个季度的零头。
货币贬值让问题雪上加霜。一辆基础版大众POLO要价1.8万美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三年工资。于是出现了“汽车分期一辈子”的奇观:首付30%,剩下分120期偿还,等还完贷款,车子也该进报废厂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二手车市场里,经常能看到刚还完贷款就被债主拖来抵债的“准新车”。
福建的汽车账本:精打细算的生意经
福建人买车更像在投资。泉州石材厂老板陈先生的账本很典型:买辆50万的奔驰E级,抵税能省8万,跑业务谈成两单就回本。厦门网约车司机更会算账,用省下的油费三年就能把电动车本钱跑回来。
福建每百户家庭汽车保有量达63辆,但使用率低得惊人。福州某小区地下车库的监控显示,超过三成的车每周移动不超过两次。一位物业经理开玩笑说:“我们这最忙的是充电桩,最闲的是洗车机。”
这种差异延伸到产业链。阿根廷修车铺囤积着上世纪90年代的零部件,福建的汽配城已经开卖自动驾驶改装套件。当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司机还在为找不到老款丰田的雨刷发愁时,厦门的车主已经用手机APP预约了上门换轮胎服务。
两地的对比就像汽车发展的时空折叠。阿根廷人守着老车怀念过去的好日子,福建人则把车当成智能终端的一部分。或许再过十年,当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出租车终于换成电动车时,福建的汽车可能已经能自己开去充电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