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车市可真是热闹,尤其是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小车市场,那叫一个风起云涌。
就拿刚出炉的2025年10月第一个星期(9月29日到10月5日)的销量榜单来说吧,看完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以前咱们买小车,脑子里想的都是些合资品牌,什么本田飞度、大众Polo,感觉开出去有面子,质量也放心。
可现在你再看看,整个榜单几乎都被咱们自己的国产电车给占领了,而当年那个被称为“神车”的飞度,一个星期,全国就卖出去两台车,你没听错,就是两台。
这个数字,说出来都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到底是怎么了?
曾经风光无限的合资小车,怎么就突然卖不动了呢?
咱们先从卖得最好的那几款车说起,看看现在大家都爱买什么车。
排在第一名的,还是那个老熟人——五菱宏光MINIEV。
这车有多火呢?
一个星期就卖了一万多台。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就是平均下来,每一分钟,全国就有一位车主开上了新的宏光MINIEV。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这车都出来好几年了,怎么还这么能打?
其实道理特别简单,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咱们老百姓最实际的需求。
你想想,花个三四万块钱,买一个能合法上路、能遮风挡雨的代步工具,平时上班买个菜、接送孩子上下学,简直太方便了。
车身小,在城里好开好停,而且最关键的是用起来省钱。
现在油价动不动就奔着九块、十块去了,开个油车,一脚油门下去心里都得哆嗦一下。
可这小电车呢,在家里充个电,一度电也就几毛钱,跑起来一公里合下来才几分钱,跟不要钱也差不多了。
所以说,宏光MINIEV的成功,不是偶然,它就是抓住了“经济实惠”这个硬道理。
排在第二位的叫“星愿”,也是一款国产小电车,销量紧紧咬着宏光MINIEV,离一万台也只差一点点。
这两款车就像是小车界的“双雄”,你追我赶,把后面的对手甩开了一大截。
而排在第三的,是比亚迪的海鸥。
海鸥这车其实也很厉害,一周卖了五千七百多台,放在任何时候都算是爆款了。
但是没办法,前面那两位大哥实在是太猛了,导致海鸥的销量看起来只有冠军的一半。
不过话说回来,买海鸥的人,想法跟买宏光MINIEV的又不太一样。
海鸥在设计、内饰和续航上都更讲究一些,更像一辆我们传统认知里的“汽车”,所以它吸引的是那些预算稍微高一点,对品质和驾驶感受有更多要求的消费者。
这也说明了,咱们国产车现在不光会打价格战,在品质提升上也下了大功夫。
看完了前三名,我们再往榜单中间看,那才叫一个“拥挤”。
第四名到第十名,全都是咱们熟悉的国产品牌,像比亚迪海豚、长安Lumin、五菱缤果S、极狐T1等等,个个都是周销量两三千台的水平。
这说明什么?
说明现在十万块钱以内的小车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甚至有一款叫AION UT的车,一周卖了一千一百多台,这么好的成绩,连前十名都没进去。
这在以前的燃油车时代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那时候,一款车一个月能卖个几千台,都能开庆功会了。
现在,一周卖一千多台都只能算“中等生”。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咱们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实力的飞跃。
车企们拿出了各种各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几万块的代步小车,到十几万的精品小车,设计一个比一个漂亮,配置一个比一个高。
同样花七八万,你是愿意买一个只有收音机和手动空调的合资“丐版”油车,还是愿意买一个有智能大屏、能语音控制、还能用手机远程开空调的国产电车?
我想,现在的年轻人用脚投票,已经给出了答案。
最后,咱们再来看看榜单的末尾,那几个让人唏嘘的名字。
本田飞度,一周卖了2台;它的姊妹车型本田LIFE,一周卖了5台;还有一款韩国车起亚焕驰,也是2台。
这三款车加起来的销量,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连宏光MINIEV的一个零头都不到。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想当年,飞度在国内是何等的风光,凭借着它那小身材大空间的设计和省油耐用的发动机,被网友们封为“平民超跑”,二手车保值率高得吓人,有时候买新车甚至还要加价排队。
那时候,拥有一辆飞度,代表着你是个懂车、会过日子的人。
可现在,时代变了。
当我们的国产电车已经把智能科技玩得炉火纯青的时候,飞度还在坚守着它那套“机械素养”,配置低、内饰简单、智能化几乎为零。
它最大的优势——省油,在电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用车成本面前,也变得苍白无力。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咱们老百姓消费观念的转变。
以前,我们总觉得“合资”就代表着技术先进、质量可靠。
但现在,我们亲眼看到了国产车的进步,看到了比亚迪的三电技术、华为的智能座舱,我们发现,我们自己的品牌在很多方面已经实现了反超。
这种发自内心的民族自信,让我们在购车时,不再盲目迷信外国品牌,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真正懂我们、产品力更强的国货。
所以,飞度的没落,不是它一款车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它代表着那个由发动机和变速箱定义的燃油车时代正在缓缓落幕,而一个由电池、电机和智能系统定义的电动化新时代,正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奔涌而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