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子里有件大事,估计不少人都刷到过,就是理想汽车那场惊心动魄的碰撞测试。
这事儿一开始看着挺提气,一辆国产家用大车,硬生生把一辆大卡车给撞得抬起了头,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咱们的国产车现在这么结实了吗?
简直就是“公路小坦克”啊。
可没想到,这事儿后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场本来想展示肌肉的“技术秀”,最后变成了一地鸡毛的公关事件,还牵扯出了好几方出来道歉,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咱们今天就像街坊邻居唠嗑一样,把这事儿从头到尾说个明白。
事情得从七月底理想汽车的一场发布会说起。
为了证明自家的旗舰车型理想L9安全性有多好,理想汽车放了一段碰撞测试的视频。
这个视频可不一般,不是咱们平时看的那种撞墙或者撞个小推车的测试。
画面里,一辆理想L9,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迎头撞上了一辆正以每小时40公里速度开过来的东风乘龙重型卡车。
这种小车撞大车的场面,在现实生活里想想都后怕,结果往往是小车吃大亏。
可视频里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理想L9这边,车头虽然撞烂了,但最关键的驾驶舱,就是保护司机乘客的那个“驾驶室框架”,几乎没怎么变形,A柱、B柱都直挺挺地立着,车门甚至都能正常打开。
车里的假人模型也保护得很好,安全气囊什么的都正常工作了,连车底下的电池包都安然无恙。
反观那辆块头大得多的东风乘龙卡车,那叫一个惨,整个车头被撞得歪到了一边,一侧的前轮都翘起来离地了,看着就像是被一拳打蒙了,动弹不得。
这个视频一出来,效果立竿见影。
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夸理想L9安全的,说这是“国货之光”,安全性直接拉满了,以后出门再也不怕大车了。
理想汽车的宣传目的,在最开始的几个小时里,可以说是完美达到了。
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这个画面冲击力太强,强到让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这辆卡车,真的就这么“不经撞”吗?
很快,被撞的卡车所属的公司,东风柳汽,坐不住了。
东风柳汽也是国内造卡车的老牌子了,他们的“乘龙”卡车在货运圈里名气不小,是很多司机师傅们吃饭的家伙。
结果在理想的视频里,自家的产品成了一个“软柿子”,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跑到东风柳汽的直播间和官方账号下面去嘲讽和质问,说他们的卡车质量不行,是“纸糊的”。
这对一个靠口碑和耐用性吃饭的商用车品牌来说,打击是巨大的。
你想想,谁还敢买一辆被大家认为是“脆皮”的卡车去拉几十吨的货呢?
东风柳汽那边是又气又委屈,直接发了一封律师函给理想汽车,要求他们立刻停止传播相关视频,并且公开澄清事实,赔礼道歉。
这一下,就把事情从一个企业宣传,升级到了企业之间的公开对峙。
理想汽车一开始态度也挺硬,表示不服可以再撞一次。
这下可好,吃瓜群众的热情彻底被点燃了,大家都想看看这出戏最后怎么收场。
就在两边僵持不下,事情越闹越大的时候,负责这次测试的第三方机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简称“中国汽研”)站了出来。
它和理想、东风柳汽三方一起,发布了一个联合声明,总算是把事情的真相给说清楚了。
原来,这场碰撞测试里的那辆东风乘龙卡车,根本就不是一辆我们平时在路上看到的、可以正常拉货的普通商品车。
它在测试里的身份,是一个专业的测试工具,有个学名叫“移动壁障”。
这是个什么东西呢?
说白了,它就像是拳击手训练时打的那个沙袋。
拳击手为了测试自己拳头的力量和技巧,需要打一个有标准重量、标准硬度和标准变形程度的沙袋,这样才能科学地评估自己的水平。
如果他对着一堵水泥墙或者一个棉花枕头打,那得出的数据就没意义了。
这辆“移动壁障”卡车也是一个道理。
它的重量、结构强度、哪个部位应该在碰撞中变形,都是经过精密计算和特殊设计的。
它的任务,就是在碰撞中“扮演”一个标准的、具有代表性的碰撞对象,通过自身的“牺牲”(也就是可控的变形),来精准地测试出理想L9在面对这类撞击时,车身结构到底有多坚固,对乘客的保护到底有多到位。
所以,卡车被撞成那个样子,恰恰说明它完成了自己的测试任务,是一个合格的“陪练”。
真相大白之后我们才明白,理想L9的安全表现确实很出色,在那么严苛的条件下保护了乘员舱的完整,这是值得肯定的,也说明了我们国家在汽车制造,尤其是安全技术上的进步。
但问题在于,理想汽车在宣传的时候,玩了一个“信息差”的把戏。
它只向大家展示了“我把大卡车撞翻了”这个震撼的结果,却没有告诉大家“我撞的是一个专门用来配合我测试的、会按规定变形的道具车”。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然后到处炫耀,却闭口不谈这张卷子是老师专门为他量身定做的,难度并不高。
这种选择性的信息披露,严重误导了公众,让大家错误地以为东风乘龙卡车质量不行,对东风柳汽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品牌伤害。
最后,三方的联合声明里,理想汽车向东风柳汽道了歉,承认对乘龙品牌造成了损害。
中国汽研也道了歉,承认在信息发布时没有说清楚卡车的“移动壁障”身份。
东风柳汽则表明了自己反对不正当竞争的立场。
虽然事情表面上平息了,但它带来的影响却远未结束。
很多网友觉得这个道歉有点“走过场”,被欺骗的感觉并没有完全消失。
理想汽车也因为这次的“营销翻车”,品牌信誉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一些潜在的消费者开始变得犹豫,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一些深挖理想汽车其他问题的声音。
这件事给整个汽车行业都提了个醒。
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大家为了吸引眼球,在营销上花样百出,这可以理解。
但是,营销应该建立在真实、诚信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安全”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更容不得半点夸大和误导。
消费者越来越聪明,靠一两个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来打造“神车”形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大家真正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可靠的质量和企业诚恳的态度。
这次的碰撞风波,虽然让几家企业都有些狼狈,但从长远来看,也许能推动整个行业在宣传上更加规范和透明,这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终归是一件好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