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能赚多少钱?国内车企利润加起来不如人家,我们卷错方向了
如果谈论中国汽车行业,许多人第一反应是“卷”——价格卷到地心,技术配置卷到天花板,恨不得明天就推出二十款新车型,今天拼着赔钱先占市场。表面上是热火朝天,实际上,利润如一碗清水里泡豆腐,点点花生米,全凭想象力滋养。
别的不说,先看账本。去年,丰田汽车的净利润高达349.93亿美元,顺手卖了1000万辆车。而我们这边,全年销量奔着3000万辆去了,净利润总共才88.99亿美金。摊开一算,丰田每卖一辆车,能净赚17850元人民币;中国汽车行业呢?凑个整数是1928元,刚刚丰田的零头。再形象点:一个丰田抵得上中国汽车企业九个。大人打小孩,还让小孩倒贴棒棒糖。
可能有人要出头驳斥:“我们卖的是走量,丰田靠品牌。”这就好比把米饭当主食丢锅里,不放油也不下调料,炊烟滚滚,最后发现饭是苦的。利润率过低,企业只能靠流水线连轴转,拼命降成本,拼命压供应商,拼命创新“金融技巧”——本来不过是造辆车,硬生生“研发”出财务游戏。
问题就来了。利润过低的企业,根本谈不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你都不赚钱了,还想拿什么养研发、养技术团队、养品牌?现在一提自主创新,大家嗓门比音箱还高,结果研发的资金只是账面数字。试问,如果丰田的利润率被砍到中国车企水平,日本工程师还有心思按装配线上的螺丝?最终结果不过是行业集体掉队,高端产业链全部被欧美日韩垄断。
更要命的是,净利润的寒蝉效应一路往下传递。整车厂没赚到钱,只能把账单甩给供应商。供应商家底薄弱,全指望每个月的货款转账维持生计。回款一拖,再健康的供应链也早晚瘫痪。你新车型上市了,底下零部件厂商直接关门,没人配合你再快的节奏也白搭。所以,国家为什么要求汽车企业不得拖欠供应商货款,特地明确60天付款红线?因为整车厂玩大了,供应链就玩崩了,最后谁都别想活得滋润。
事情如果仅止于利润薄、发展难,那也许还能搏一搏“规模红利”。但中国汽车市场的过度内卷,最终只会造就少数几家头部企业,其它玩家可能沦为夕阳产业里的筏子,随时被拍死在沙滩上。小企业倒了一片,幸存下来的巨头有了垄断能力,价格反而卷不动了。回头看,消费者还美得起来吗?到那时,想买辆物美价廉的国产车,难度堪比中彩票。
归根结底,我们卷的是方向,错的是逻辑。市场本应奖励创新和品质,而不是低价竞赛。丰田之所以能持续赚大钱,靠的不是地板价甩卖,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品牌积累、品质坚守。消费者信赖它的耐用性、省心、保值率,这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你把全部押注压在份额扩张上,轻视利润,最终会变成用榨干自己的血换取市场一时的喧嚣,静下来发现谁都没赢。
有人会说“中国汽车也在崛起”,当然确实如此。技术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国产品牌早已大举反攻合资阵地。但技术不是烧钱请来、展厅堆出来的。烧的是谁的钱?终究要能带来利润,才能进一步再投。有的自主车企靠高毛利路线慢慢熬出了品牌,开始反哺研发;有的还在血拼价格,仗着亏损补贴硬撑局面。水里泡柴火麻,终究要下锅见真章。
未来中国车企若想做“百年老店”,绝不是靠今天的销量冠军,明天的价格大战。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唯有树立真正的品牌信任力、坚守质量底线、提升研发投入。把低价竞争的内卷思路转向高品质高利润的发展路径,才能不烧钱打水漂,不让制造业沦为赔本赚吆喝的短命产业。
世界汽车圈,真正站得住的选手,都是靠品牌和利润说话的。想成为马拉松赛场上的常青树,而非百米冲刺的炮灰,国产车企还是早点戒了让利“自虐”这一虚幻的“卷”吧。靠质量取胜的丰田,一直以稳健的盈利证明:卷得对,胜利才有意义。否则,等到尘埃落定,本该成为百年品牌的中国车企,恐怕只会成为旁观者口中的笑谈。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