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司机朋友上车后,除了系好安全带,可能还有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就是伸出手指,按掉中控台那个带着一个圆圈A的按钮。
这个功能,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动启停”。
汽车厂家在宣传的时候,总是把它描绘成一项省油、环保的高科技,几乎成了新车的标准配置。
可奇怪的是,这样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却得到了两极分化的评价,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车主选择常年将它关闭。
这就让人不禁产生疑问,自动启含功能到底是真实用的节油帮手,还是一个设计上有些尴尬、体验上不太友好的“鸡肋”呢?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好好聊一聊。
首先,我们要明白自动启停功能诞生的初衷是什么。
它并非是工程师们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应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油耗标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这个概念最早在欧洲兴起,因为那里的环保政策对汽车的碳排放有着非常严苛的限制。
城市交通中,车辆走走停停是常态,大量的车辆在等红灯或者堵车时,发动机依然在原地空转,这不仅白白消耗了燃油,还持续排放着尾气。
自动启停的逻辑就是针对这个痛点:当车辆临时停稳后,系统自动将发动机熄火,切断不必要的燃油消耗和排放;当驾驶员准备继续前进时,系统又能迅速重新启动发动机。
从理论上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节能减排方案。
这股技术风潮吹到国内,其重要性更加凸显。
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行“国六”排放标准,对汽车制造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油耗挑战。
对于车企而言,要想达标,就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抠”油耗。
自动启停系统,作为一个能够显著降低工信部循环测试油耗数据的技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各大车企的“标准答案”。
所以我们能看到,无论是几十万的豪华品牌,还是几万块的家用车,都纷纷装上了这个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车企为了满足国家政策法规的必要举措。
从这个角度看,它的普及,承载着一份对环境保护的责任。
那么,它到底能省多少油呢?
根据不少车企和研究机构给出的数据,在典型的城市拥堵路况下,如果停车时间超过5秒,自动启停系统介入工作,相比于一直怠速,可以节省大约8%到15%的燃油。
这个数字听起来相当可观。
我们可以算一笔细账,一台普通1.5升排量的家用轿车,在怠速状态下每小时的油耗大约在1到1.5升之间。
如果是在一线城市早晚高峰,一个路口的红灯时间常常超过一分钟,一段几公里的路程可能因为拥堵要开上半个多小时。
在这些大量的、碎片化的停车时间里,发动机如果能够熄火,日积月累下来,节省的燃油量确实是实实在在的。
对于那些每天通勤路线非常拥堵的上班族来说,一年下来,靠这个功能省下几百块钱的油费是完全有可能的。
然而,理论上的优势,并没能完全转化为用户的好评,这主要是因为它在实际使用中的体验感,触碰到了很多驾驶者的“雷区”。
最常被抱怨的一点,就是启停过程中的顿挫和噪音。
在很多非豪华品牌的车型上,由于成本和技术的限制,发动机熄火和启动的瞬间,车身会伴随着比较明显的抖动,启动时启动机工作的声音也比较突兀。
试想一下,在安静的车厢里,每一次红灯停车,车子都要“哆嗦”一下,绿灯起步时又“嗡”地一声,这种不连贯的驾驶感受,会让很多人觉得车辆的行驶品质下降了,显得有些廉价,对于追求平顺舒适驾乘体验的乘客来说,尤其不友好。
其次,是起步时的“慢半拍”问题。
自动启停系统从检测到驾驶员的起步意图(如松开刹车、转动方向盘)到完成发动机点火,需要一个短暂的时间,通常在零点几秒。
这个时间虽然不长,但在某些复杂的交通状况下却可能带来麻烦。
比如,在一个繁忙的路口,你需要快速从辅路并入主路,好不容易看到一个车流空隙,当你深踩油门准备切入时,却发现车辆有那么一瞬间的迟疑,而就是这片刻的延迟,机会可能就错过了。
这种动力响应的滞后感,不仅影响驾驶的流畅性,在一些需要果断操作的场景下,还会让驾驶者感到焦虑。
还有一个非常影响体验的场景,就是夏天开空调的时候。
当车辆在炎热的夏天停下,自动启停系统工作,发动机熄火了。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驱动空调压缩机制冷的动力也中断了。
虽然鼓风机还在继续吹风,但吹出来的风很快就失去了冷气,变成了常温的风,车内的温度会迅速攀升。
等到驾驶者被热得有些难受时,绿灯亮了,发动机重新启动,空调才恢复制冷。
这种忽冷忽热的体验,在南方漫长的夏季里,足以让很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关掉自动启停。
除了驾驶体验上的不适,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经济账。
很多人会怀疑,为了省那点油钱,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
这里最大的一个成本,就是对汽车电瓶的特殊要求。
支持自动启停功能的车辆,必须使用专门设计的AGM或EFB加强型电瓶。
这种电瓶能够承受频繁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远超普通铅酸电瓶,但它的价格也高出不少。
市面上一块普通的汽车电瓶价格大约在五六百元,而一块AGM启停专用电瓶的价格,往往需要一千多元甚至更高。
更关键的是,由于启停功能对电瓶的“压榨”非常厉害,其使用寿命通常也比普通电瓶要短,很多车主反映两到三年就需要更换。
我们再来算一笔账:假设通过自动启停,一年能省下500元油费。
如果这块价值1500元的启停电瓶用了三年,平均每年折旧500元,这基本上就和省下的油费相抵了。
这还没有计算频繁启动可能对启动机、发动机机脚等部件造成的额外磨损。
这么一算,车主忍受了不佳的体验,到头来在经济上可能并没有占到便宜,甚至还要倒贴。
这笔明明白白的经济账,是导致自动启停功能被广泛视为“鸡肋”的核心所在。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
在一些更高级的车型上,特别是那些搭载了48V轻度混合动力系统的车辆,自动启停的体验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借助小电机的辅助,发动机的启动过程可以做到非常平顺、安静,几乎让人难以察觉,并且空调等车载电器也能在发动机熄火时维持正常工作。
这种“无感启停”或许才是这项技术最终应有的形态。
未来,随着电池技术的革新和成本的下降,以及控制逻辑的智能化,比如结合导航数据提前判断前方是长红灯还是短暂拥堵,自动启停功能或许能变得更加智能和人性化。
它作为一项为节能减排而生的技术,其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在普及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在用户体验和使用成本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