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说某品牌又出了新车,名字比我高考的作文题还难懂,售价却比我全家三代的积蓄还要高。
对,我说的就是那个你买了连朋友圈都懒得晒的跑车。
朋友们,谈钱伤感情,但谈车,能顺便伤一下智商。
这年头,连车都开始玩中年危机了,动力要升级、外观要革新,内饰要怀旧,价钱还要让人怀疑人生。
谁说买车是图实用?
明明是图轻生。
毕竟,看着一台几百万的钢铁玩具停在楼下,除了证明自己钱包够厚,剩下的就只剩“我是谁,我在哪”的哲学追问了。
据说这车的定位是“中前置硬顶跑车”,我刚开始以为这是个新型理财产品,后来一查,发现它只负责烧油不是赚钱。
设计师为了让它能在一秒钟之内吸引所有中年男人的目光,把V8发动机塞进去了,还美其名曰技术升级。
中年男人的胃撑不住火锅,但灵魂必须撑得住3.9升排量。
最高功率640马力,扭矩760牛·米,0到100加速3.3秒。
你说快不快?
快到可以瞬间告别人生烦恼,顺便把交警的摄像头拍颤抖。
极速320公里每小时,这速度,连我的焦虑都追不上。
当然,买这车不是为了通勤。
谁会用它去买菜?
要真去买菜,菜市场老板都要怀疑你是不是来收保护费。
你要用它去堵车,那就是自虐,毕竟每踩一次油门都在用人民币点火。
和那些混动竞品对标?
我怀疑那些混动车主都在笑,混动是“环保符号”,纯燃油是“钞票符号”。
你说环保,这车说“我不听我不听”。
你说智能,这车说“智能是用来装饰的,马力才是灵魂”。
说到灵魂,工程师还特意升级了涡轮管理系统与压力传感器。
压力大了可以排气;压力小了,也能排气——反正你不管怎么开,隔壁邻居都能听到你的“中年危机”。
排气声浪还可以随驾驶模式调节。
你想安静点?
可以。
但安静了,你就像穿着防弹衣去打麻将,没必要。
还是调最大,开着上路,告诉世界你花了两百多万买了一个打火机,声音比五环外小商贩的喇叭还响。
买得起这车的人,大概率不会关心所谓的“新升级F1同源线控制动系统”。
什么叫毫秒级扫描路面附着力?
就是你开着这车,雨天和晴天一样能刹住车——刹不住也没关系,反正你有钱,撞了还可以再买一辆。
25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车尾主动尾翼能产生110公斤下压力。
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就是告诉你,这车快到能把你压出社保卡。
风阻系数比上一代低了4%,这意味着你可以更快地在高速路上被交警拦下。
内饰当然也是重点。
10.25英寸中控屏+副驾屏,物理按键回归。
工程师表示:我们终于厌倦了触摸屏,决定让你花几百万体验按按钮的快乐。
自适应巡航、盲点监测、辅助功能,这些功能全都有。
你可以一边用自适应巡航,一边刷抖音,反正车比人聪明。
2+座椅布局,兼顾实用性和幻想。
你可以坐人,也可以不坐人。
买得起车的人,背后大概率没人,只有多余的座椅和无尽的寂寞。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到底谁会买?
答案很简单,不是普通人。
普通人买车是为了出行,有的人买车是为了出镜。
你有钱,你买它,不是为了速度,是为了朋友圈点赞。
你没钱,你看它,只能感叹:“我的梦想比它的零到百加速还慢。”这车上市,媒体说是“高性能跑车新标杆”,实际上是高消费焦虑的标杆。
以前炫富靠豪宅,现在靠汽车。
以前秀品味靠LV,现在靠排气声浪。
时代变了,豪车也变了。
以前开豪车是身份,现在开豪车是段子。
国内上市,售价259.85万。
这个价格真的很良心,毕竟够买一套北京郊区的房子,还能剩下钱请几个保安保护你别被盗。
计划2026年第四季度交付,买得起的人已经开始提前焦虑。
两年后才能提车,这就像买房期房一样,不确定房子能不能住,只确定钱已经交了。
可能到时你人都换了,车还是没到。
毕竟等待是一种美德,富人的美德是钱多,穷人的美德是耐心多。
配置表那么长,厂家都怕你不看。
什么“主动尾翼”、“线控制动”、“压力传感器”,全都写得跟高考理综一样复杂。
其实你买车不关心这些,你关心的是车标亮不亮,排气响不响,车门关上有没有高级感,邻居看见会不会多看两眼。
你要的是社交货币,不是机械性能。
厂家知道你在乎这些,所以给你加了屏幕、加了按键、加了辅助系统,还给座椅加了个“+”,让你觉得自己是工程师转世。
我问身边的朋友:“你觉得这车怎么样?”他想了半天,说:“能买到才是最好的。”我说:“你确定你不是在买空气吗?”他说:“空气都快买不起了,买车算什么。”这就是现实,大家嘴上都说汽车是交通工具,心里都明白,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汽车是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
你不买没关系,反正厂家也不在乎。
你买了,厂家也不在乎。
只有你自己在乎,毕竟两百多万不是小数目。
试驾视频里,车评人一边踩油门一边说:“动力很澎湃。”其实他心里在想:“别踩太猛,保险公司还没批。”偶尔翻翻评论区,全是“人生梦想”、“男人的浪漫”、“有钱真好”。
我突然想到,如果有一天我也能买得起,不是因为我变厉害了,而是因为世界变荒唐了。
毕竟,有钱买发动机,不一定有钱买人生。
现在的汽车行业,和娱乐圈差不多。
你红不红不重要,你能不能制造话题才重要。
新车上市,媒体集体狂欢,写稿子的都快把自己当成股东了。
配置越高,情怀越多,价格越贵,焦虑越大。
如果你问厂家:“为什么不便宜点?”他们会说:“我们这是艺术品。”艺术品嘛,永远都不是给钱不够的人准备的。
买得起,那就是你有眼光,买不起,那就是你没精神。
买车和买股票一样,不是买东西,是买故事。
什么叫线控制动系统?
就是你刹车时,电脑比你还紧张。
什么叫主动尾翼?
就是你快的时候,车比你还激动。
什么叫涡轮管理系统?
就是你穷的时候,发动机比你还努力。
听起来很高科技,其实就是多花点钱,多得点安心。
毕竟,在这个什么都智能的时代,连焦虑都能智能升级了。
你以为买了豪车能解决人生问题,其实只是加剧人生问题。
跑得再快,也甩不掉内心的荒诞。
说到荒诞,上市发布会现场还安排了网红打卡,汽车是主角,人是配角。
大家都在拍照,都在直播,都在努力证明:我在这里,我很成功,我很快乐。
其实旁边的保安才是真正的赢家。
毕竟他们见过更多车主,也见过更多中年男人的无助。
发布会结束,车还在,梦想不见了。
你问自己:“我买它,是为了什么?”答案是:为了别人看见,自己安心。
说到底,这车和我们大多数人的关系很简单——看得见,摸不着。
它是中产阶级的天花板,是小镇青年最后的幻想,是朋友圈点赞的终极利器。
它不是交通工具,是精神寄托。
它不是生活必需,是焦虑升级。
它不是技术结晶,是资本泡沫。
它是世界的荒诞,但也是人生的必然。
最后,买不买这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有钱就买,没钱就吐槽。
吐槽的时候,顺便发个段子:“我今天也零到百加速了,花了三秒,速度是——从卧室到厕所。”谁说梦想不能落地?
至少厕所没有限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