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车企持续缩减规模,中国车企开启整合浪潮。全球车企收缩整合的根本原因在于,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快速迭代期已经结束,市场竞争开始转向效率的博弈
文 |《财经》研究员 尹路
2025年4月以来,中国汽车产业整合动作密集落地。
5月9日,蔚来宣布将乐道、萤火虫两个子品牌的研发、销售部门深度整合至蔚来体系,原乐道研发团队并入蔚来设计与研发集群,销售职能划归用户服务与体验集群,撤销独立事业部架构。这一调整旨在通过资源集中配置降低重复投入,乐道品牌虽保留独立标识,但核心业务已完全融入蔚来体系。
几乎同一时间,吉利汽车5月7日提出极氪私有化邀约,计划以每股普通股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25.66美元的价格非吉利持有的34.3%股份,实现极氪与吉利的完全合并并从纽交所退市。
自2024年9月以来,吉利已将几何、雷达等品牌并入吉利银河体系,并推动领克并入极氪科技集团完成整合。极氪完成私有化之后,除了收购的沃尔沃和路特斯还将保持独立运营,其他吉利孵化的独立品牌将全部回归“一个吉利”。
上汽集团与广汽集团也在4月启动结构性调整。上汽将荣威、飞凡品牌营销部门合并,成立“大乘用车板块”;广汽则对研发体系进行“一拆三”改革,将广汽研究院拆分为整车、平台、造型三个独立研究院,并入产品本部构建“大研发体系”,预计7月完成重组。
同期,海外车企在进行大幅度收缩,大众汽车计划裁员3.5万人,关闭德累斯顿工厂并缩减沃尔夫斯堡产能;福特今年将在欧洲停产福克斯和蒙迪欧,裁撤德国萨尔路易工厂4600人;Stellantis关闭波兰工厂,暂停墨西哥工厂;沃尔沃关闭美国三家卡车工厂,削减燃油车研发;日产拟全球裁员两万人,最多关闭七家工厂;通用汽车关闭沈阳北盛工厂,停产低端燃油车。
这些动作揭示出2025年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趋势:中国车企通过多品牌收缩、研发体系重构、供应链整合等方式,为即将开始的残酷淘汰赛苦练内功。海外车企则普遍采取裁员、关厂、缩减产能等方式控制刚性成本,储备应对淘汰赛的筹码。
这种全球性的收缩整合浪潮,本质上是技术迭代放缓后,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成本控制”的必然选择。技术快速迭代阶段,不计成本押注多条技术路线,抢占技术高地是合理选择,技术迭代放缓之后,效率革命则成为产业生存的关键,收缩整合,资源聚焦同样是理性决定。电动化、智能化主导的这一轮技术爆发期已从“技术赛马”转向“效率竞争”。
以史为鉴:汽车工业史上的四次技术爆发期
回顾汽车工业历史,曾出现过四次技术爆发期,每次都深刻重塑了产业格局。
第一次技术爆发期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内燃机普及和流水线生产为标志。福特T型车通过规模化生产将整车价格从1908年的825美元降至1925年的260美元,销量超过1500万辆,树立了汽车大规模制造的基本模式。
第二次技术爆发期是20世纪60到70年代,随着制造技术的完善,这一阶段奠定了汽车工业的绝大部分经典规范,大量设计、研发、制造规范沿用至今。而这一技术爆发期的特征就是诞生了大量经典车型。大众的高尔夫、帕萨特,宝马的1500及后继车型经典3系,还有丰田卡罗拉、皇冠,本田思域,日产轩逸都是诞生在这一技术爆发期。尽管这个技术爆发期车企数量未发生剧烈变化,但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精益生产和差异化战略成为延续至今的车企经营法则。
第三次技术爆发期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以电子辅助、自动化技术为驱动。博世、采埃孚、爱信精机等零部件巨头在车用电子系统、自动变速箱等领域形成技术垄断。关键零部件集中度超过80%,整车厂与供应商的关系从“控制”转向“共生”,产业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当前以电动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爆发期,技术革新程度远超以往,例如电池能量密度十年间提升3倍,辅助驾驶的体验提升和普及速度远超预期,电动化和智能化重新定义了汽车的几乎所有功能。
回顾汽车工业四次技术爆发期,首先都是从技术快速迭代开始,在技术发展减速,技术红利递减之后进入资本效率博弈,开启大规模整合,经过残酷淘汰之后形成新的产业和市场格局。
以第一次爆发期为例,技术快速迭代阶段,美国车企数量最多时超过1500家,不少企业,比如Hudson、Duesenberg都在内燃机技术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最终都被市场淘汰,最终美国的车企数量锐减至不足20家,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现Stellantis)三大车企的格局延续至今。
参照历史,当前的第四次技术爆发期和第一次的情况相似度最高,技术创新都是颠覆性的,一百年前是内燃机取代马车和蒸汽机,流水线取代手工组装,今天是电动机和智能系统重新定义汽车的功能以及研发、设计、制造规范。而第二和第三次技术爆发期则不同,这两次并非颠覆式创新,而是让本来已经长高的树变得枝繁叶茂,开枝散叶,变成一片茂密的森林。
所以第一次和第四次技术爆发期都是先涌现大量新企业,在新技术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胜者为王。第二和第三次技术爆发期则都是在优秀企业内部孵化新技术,让好的企业变得更好更强,但没有诞生新的巨头。
收缩整合,一切为了效率
责编 | 杨明慧
封图来源 | 视觉中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