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方城县的街头,最近突然多了一群“安静的快递员”。没有方向盘也没有司机,车身紧凑,激光雷达的“小眼睛”滴溜溜地360°搜索着前方道路。红灯亮起,它们自觉停下,行人过道只敢小心翼翼凑上,也很快收获一份令人舒心的敬让。这个夏天,市民李女士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无人快递车时,忍不住感叹:“科技进步就是快,这‘盒子车’比熟练司机还机灵!”
如果将日常“人在场,货在途”的生意景象切换到无人驾驶的智能场,最先感受冲击的其实不是冷冰冰的设备,而是从业者、消费者和城市生活的每一个细胞。站在方城县中通快递分拣车间门口,我看到工作人员刷卡、装货、在手机APP上划定目标点,然后把满仓快递包裹交给了毫无人情味但又令人生起期待的一辆“无人小货车”。没人嘱咐、没人催促,无人车静默驶出,转瞬钻入城市的血管网络,挑战“最后一公里”的无数意外与混沌。
细细打量这台九识Z5配送车——5立方米容积、时速40公里、满电能跑150公里不歇,每趟能带走八九百个快递,还能把成本砍掉三成。据一位快递小哥半开玩笑地说:“给这小车多充几次电,工资都省下一截。”
可挑战远不止如此。无人快递车用上了3D激光雷达、多组摄像头、高精度GPS和惯性导航。它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决策系统处理感知-判断-行动的所有细节,定位误差被压缩在1厘米内。遇见变道、加速、避障、闯红灯的“熊孩子”,都能自如躲避。更后台人员时刻盯着每辆车的状态,只要有“异常先兆”,立刻人工远程介入,一键召唤或重新布控路线。人工与智能的边界在这里被一步步改写。如果让你选择,是否愿意让快递“只认二维码,不认人脸”地送到家门口?会不会对机器的决策逻辑心存一丝忐忑?这样的改变,对传统快递员意味着解脱还是失落?
在新的运行方案里,20多条无人驾驶车线路贯穿城区——不仅送快递,还涵盖外卖、超市、药品,甚至共享派送,一个微型智能网随之铺开。社区门口的保安忍不住小声嘀咕:“以后都不用和快递小哥闲聊了,就剩扫码卸货这点人情味儿了。”
市物流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在调研时坦言:“传统快递行业一端劳动力紧张,一端成本高居不下。无人配送能有效降本增效,还能打通‘最后一厘米’的痛点。只要安全和互动两端都做扎实,创新变革潜力无穷。”但在配送最后一分钟,一个细节极容易被忽视:当机器严格遵守规则冷冷地叫你扫码,而你在大雨天、双手提满菜、电话响个不停时,是否会期待有人帮上一把?当快递员成了算法分身,你的数字生活是否也少了些许温度?
方城县街头的无人配送车像一组行走的问号。它们领先一步地打破惯例,也带来全新的生活节奏。人工与智能共生的转折点,似乎已经不可逆地来到你我身边。但它究竟会把人类拉上科技进步的快车,还是悄然剥夺了某种烟火气?每一次快递被顺利送达,都是一场技术与温情的碰撞,也是一则属于明天的故事。
你是否愿意把生活的“最后一里路”交给无人驾驶车?在自动化世界里,是否还有你珍视的那份人与人之间的目光、微笑和问候?或许,下次你推门接快递时,不妨抬头看是不是有一辆“不会聊天但绝不迟到”的新快递员,在默默守候。
全部评论 (0)